美濃野蓮水田 圖/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
野蓮佳餚 圖/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
文/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
日前媒體報導台灣開始輸出蔬菜到新加坡,特別提到水蓮(野蓮),不過可能很多人沒聽過這個蔬菜,以為野蓮是國人的勇於嘗新,是依神農嘗百草的精神發掘出來的野菜。其實野蓮就是大名鼎鼎的「荇菜」,在《詩經‧周南‧關雎》就有記載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該文是用來隱喻君子思念佳人,愛屋及烏的聯想。
正確的說,台灣野蓮為荇(莕)菜的一種,全稱為「龍骨瓣莕菜」,屬睡菜科莕菜屬,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屏東、高雄有栽植,食用部位為細長的假莖,炒過顏色仍翠綠,口感脆,逐漸成為桌上佳餚。
本文順便也向大家介紹傳統食品安全概念。
國人常喜歡自行採食不知名野菜,偶而會有中毒事件發生;不過荇菜自古即是蔬菜,所以不是新野菜。以食品安全的概念而言,頗似美國食品法規中所謂的「一般被認為是安全的物質(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美國在一九五八年依食品添加物修正法案(The Food Additives Amendment)規定,除了在該年一月一日以前已廣被使用,基於其使用的歷史及普通常識使用,不需要進一步進行安全試驗,而被列為GRAS類物質者外;其他食品添加物必須在上市前,由製造商向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提出安全證明,才可使用。所以該國傳統食材中或許含有微量有毒物質,但經FDA評估其在經常食用量的範圍內,認為無安全顧慮者,予以表列核准使用,以避免民眾無端恐慌或無所適從。
台灣雖無此規定,但部分中藥的使用,基於藥食同源的觀念,其實亦具有GRAS性質,例如當歸鴨、四神湯之使用當歸、白茯苓等中藥。而野蓮(荇菜)自兩千多年前即出現在《詩經》中,相信其被廣為使用的歷史當較《詩經》年代更早,若以GRAS的管理精神而言,殆無食用之疑慮。
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也說學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以古代對於生物學知識及參考書籍的缺乏,《詩經》中所提及的各種鳥獸蟲魚之名,無疑是自然課程教學的一大助力,而由這些生物所引發的聯想或比喻(賦、比、興),則更豐富了人們生活的話題。所以下次到南部來,何妨嘗嘗野蓮美食,唱唱關關雎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