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灣米 抓得住你

曾伯加 |2007.01.09
319觀看次
字級

民以食為天,食以米為主,從古至今不知多少人流血流汗,絞盡腦汁,就是為稻穀質量俱佳。

經過數千年努力,好米還是不多,封建時代,好米進貢給皇宮、貴族享用,一般民眾累了半天,還不一定能吃得飽。萬一天災蝗禍,農民只能餓肚子,名副其實「靠天吃飯」。

有一段時間還「米失求諸野」,好米都來自日本、泰國。台灣人不認輸,近年來農作科技進步,加上農技人員指導,農民自行研發,稻作由一年一收、二收甚至三收,單位收成量也大增,穀賤傷農,政府只好踩煞車,補貼農民休耕,以免血本無歸。

農民閒不住,處心積慮下田,重質不重量是必走之路,控制產量和價格則是生存的不二法門。弔詭的是農民大量使用肥料和農藥,讓他們得到慘痛教訓,米質變差,風味大不如前。

農民覺醒了,用有機肥、以人工或昆蟲天敵防蟲,同時減少耕作的次數,讓農地休養生息,「復古」賦予稻穀新生命、新價值,不但搶回國內市場,也在國際一爭長短。

值得一提的是一群有心人,興起「集體農場」概念,他們租一塊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既可吃到安全味美的米穀,還可享受「吾如老農」的愜意,也成農村的「另類」。

無論如何市場供需決定產銷成敗,而品質和風味則掌握了稻米存廢的命脈,農民的血汗不會白流。(記者曾伯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