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生態調查時,於桃園大溪發現「鉤鋏晏蜓」(圖/中央社),為台灣蜻蜓添至一百六十種,已在國際期刊發表;但量不多,有賴生態保育維繫生存。
【本報台北訊】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生態調查時,於桃園大溪發現「鉤鋏晏蜓」(圖/中央社),為台灣蜻蜓添至一百六十種,已在國際期刊發表;但量不多,有賴生態保育維繫生存。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技工葉文琪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助理研究員陳賜隆聯袂發現的鉤鋏晏蜓,於今年二月發表於國際分類學期刊《Zootaxa》。
葉文琪說,全球蜻蜓約六千種,台灣領土不大,有一百六十種已經很豐富;二○○九年,他和陳賜隆在蜻蜓活動淡季(冬天到早春)間,與多位公民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於某天的清晨進行生態調查時無意間發現的。發現地是桃園大溪山上的溪流,由於幼蟲都是存活在湖泊與溪流,水質是否潔淨、不受汙染是關鍵。
他說,發現的數量不多,其實頗靠近人類活動的地方,附近有住戶,農田也使用農藥,還能發現鉤鋏晏蜓,也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