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赴日本展出,因文宣和門票沒印「國立」引發爭議,東京國立博物館已全面更新及拆除海報,並收回未印「國立」的門票,發售印有「國立」票。
東博館長錢谷真美昨天在開幕式致詞時說:「本館誠意面對、迅速改正,在此也表達歉意。」這次風波,不啻為一次倫理與信任的教育,這也是文化、文物發展的基石。
博物館倫理中有兩件重要的事,從人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說,博物館歸屬於全人類,是獨立的,博物館的交流是超越國與國之間。世界博物館協會規定的倫理(公約),展品從何處借來,就要還回何處。
全世界包括法國、美國,或因不清楚台海兩岸的關係,有當成一個地方,也有當成兩個地方的。如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赴德國,他們不知台灣,但提及蔣介石,他們就知道了。日本與台灣此次既然簽了合約,就要遵守,日本大眾那麼想欣賞,更該遵守信約,圓成這件事。
既有合約,更何況雙方都是屬具獨立性的博物館,不應摻雜其他因素而悔約。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等同於商標,因為台灣本土內就有許多以「故宮」之名的私人單位,例如「小故宮」、「南故宮」,所以當然必得寫清楚,去「國立」兩字,則名不副實。
或說東博可能受到其他壓力,但仍應依約進行,若做不到,日本豈不有負「文化國」之實。
從博物館文化史與博物館倫理的角度來說,日本絕對有履行合約的義務。
相信兩地文物的交流,較諸其他因素都更為重要,名為「神寶至品展」,可以想見期待與重視。在此次展出文物中,不僅可發現雙方文化的相同,甚至或可查覺其關聯性;尤其展品中的宋代繪畫部分,是日本藏品中最缺的,不但是國寶,亦是世界文物寶藏,參觀此次展覽,實是物超所值,日本應當審慎珍惜。
但是,文化歸文化,合約歸合約,否則,在失約的情況下,又怎能安心交流,且這豈不違背博物館倫理。
「一個社會能夠開創什麼樣的工商經濟,和他們的社會資本息息相關,假如同一企業裡的員工,都因為遵循共通的倫理規範,而對彼此發展出高度的信任……」這是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一九九五年出版《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一書所強調的倫理與信任。
書中檢討社會文化與社會性格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福山指出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必須仰賴信任感才能有效運作。
也就是無論企業或社會,失去了信任,一切都枉然;更說明社會乃至地球人,若無此涵養,其餘均無意義可言。
黃光男(台北市/前史博物館長口述 周慧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