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首屆國中會考後第一次免試分發放榜,從媒體報導來看,好像是「哀鴻遍野」,特別是高分落榜的情況被拿來放大報導。
無可否認,在北中南都有出現考了5A++但是作文不是六級分的孩子,卻無法如願進入前三志願,更可怕的是有人高分落榜。馬上就有家長批評是志願序設計錯誤才會造成這種「高分落榜」。
多數人只注意到5A++這個頂尖族群的學生的「受害問題」,然而有多人注意到4A1B及3A2B的這些中層學子,他們有多少人是因為多錯了一題而拿到一個B或兩個B,以他們的成績來填志願,若是將次於明星學校的好學校納為第一志願時,本來是綽綽有餘的。
這次一免有不少5A++的學生因為前三志願免試名額有限,也來搶這些辦學績優的學校,如此排擠效應,讓明明你和我都是4A1B,你可能到社區高中,我可能到私校,如此「高分低就」的情況,關鍵就在於填志願序變成繼作文之後成了另一道關卡。
例如北北基有位4A1B的考生,知道自己不太可能填上明星學校,就考慮離家較近的辦學優良名校,他在大同高中與大直高中兩校做了考慮,原本他填第一志願是大同再來是大直,可是仔細幫他推敲,發現他不能這樣填,因為這兩所學校往昔的PR值(百分等值)都是接近的,所以一旦先填大同(88)後填大直(87)時,他的競爭對手,都是5A++績分都是90,這些學生若是知道建中、北一女無法填上,他在第三志願填大同時他的績分還是有88,同分比序時,5A++當然勝出。
這位4A1B的考生第一志願及等二志願都不可能上,只有落入第三志願,而這時候他的第三志願若是填中正高中,績分是86,而一位3A2B的考生,他若是第一志願就填中正高中,他的績分就會是86,兩人同時都會成為中正高中的新生。
如此繁複的志願比序,家長與考生若是沒有仔細去推敲或計算,就有可能發生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的情況。5A++還有特招可以補救,一旦考上就可以進入明星學校,若是考不好,二免再分發時,以5A++的優勢,還是有可能有好學校就續。
但是對於中層考生,就不太有可能再補習去參加特招,而一免的缺額是要回流到二免,部分高分低就的考生,衡量再三,無法支應後續更多的變化時,只好勉強接受一免這個不是很佳的結果。
這套十二國教的入學制度設計,從一開始的免試與特招分流起,註定了就是在保障優勢的學生與家庭,折騰下來,中層考生受害最深,待遇也最不公正,運氣好可以填到自己的夢幻學校,運氣不好就要接受不是自己想要的學校。
和基測相較,不但少了明快、簡單的流程,更破壞了公平選才的原則,讓考生承擔不必要的風險與焦慮。教育部的設計者可曾想到會變成這樣的一盤「不必要的賭局」呢?孔令信(台北市/銘傳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