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退休多年的校長,笑看當今的教育圈,有些人為了爭校長,煞費心機,十分感慨地說:「當上校長又怎樣?」其實這種情境,古已有之,所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考場。
記得有位老和尚曾說:與其攀緣求功名利祿,不如隨緣修福報。想想看,有了權勢,卻向大眾訴苦,有了財富,卻大談壓力過大,可見這些人們的煩惱,不比常人少,若是患得患失,時時需保鏢隨行,就更不自在了。
佛家認為:累世的妄想、分別、執著,有如蔽日的烏雲,把人們本具的德能遮蓋。「妄」與「真」相對,但不是對立,雖確定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緣聚則生,緣盡則滅,可是並不把它當兩回事來看,而是整合在一起,生中有滅,滅中有生,所以說不生不滅。
同樣的,真與妄也是一體的兩面,佛家擅長用比喻說法,以海水為例,風平浪靜謂之真,波濤洶湧謂之妄。
佛家並不排斥「想」,而是不贊同以假亂真,不如法、不契理的顛倒妄想。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提示我們不要執著有個「我」,佛說無我,也不要執著有個「法」,佛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法無定法。
經上又說:不要有「我相、人相、眾人相、壽者相」,進而不要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教主張平等,有了分別,就是不平等。
從以外貌分的粗分別,到注意到內涵與義理的細分別,若有所悟,才能到無分別的境界。
佛家講「相」,也講「性」,並舉以金做器為例,器雖有種種變化,但本質上都是金,器是相,金是性。
我們常提到的佛與如來,佛是指相,如來則是指性。
佛家認為,宇宙人生的真象,是緣起性空,這個「空」字,不是空空如也,而是謄出空間,以便包容得更多,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妄想、分別、執著,是學佛的障礙,佛法不離人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成為待人處世的大忌。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