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萬來
沉浸在布袋戲的江湖裡,可以深刻體悟:「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八弦寰宇集一藝,袖裡乾坤日月升。」而人生悲歡離合的故事、是非恩怨的傳奇,就在這一方小小的布袋戲台裡一幕幕的上演,彷彿人的一生種種,富貴貧賤都可以在短短的一、兩小時看盡、看透,所謂海海人生,生老病死,酸甜苦樂都可以重來,重新得到生活的慰藉和啟示。
童年時期,不論是看村裡廟會謝平安的野台布袋戲、廖昭堂的《五爪金鷹》,或是聽每周六晚間七點到八點的《六合三俠傳》,或是黑白電視的年代所演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等等,都讓鄉野的童年記憶裡充滿著「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布袋戲的身影。尤其現在每看到電視布袋戲的劇情,活生生的演繹著歷史典故,穿過傳統與現代,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也呼喚起四十多年前溫馨的情懷。
在童年的歲月中,許多村裡人家,每逢神明生日,總是在自家的三合院落裡請來酬神的布袋戲,而村裡的小孩不會錯過看好戲,會拉著大人到那戶人家去看戲,一時人聲喧譁,熱鬧滾滾。
當時廟會的野台戲常演布袋戲,很少演歌仔戲。歌仔戲鄉下人稱「大戲」,演大戲因為很貴,所以酬神時大多演布袋戲。懷想兒時當年扛著椅條板凳,在戲棚下等著看布袋戲歡欣鼓舞的情景又浮上心頭。
而對布袋戲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的中元節、中秋節,和十月半謝平安的野台布袋戲最盛大,時常兩三團同時飆戲,各顯神通。每當團主看到戲台前人數過少,有失面子就花招百出,金光火石,煙霧繚繞,奇景幻影,或燒戲偶,或從戲台內丟出戲偶,或請出一公尺高如孩童高的戲偶等等,讓戲台下的觀眾如痴如狂的吼叫,東奔西跑無所適從。
小小戲偶傳達的動人魅力與感情,對童年的我而言,不輸電影與戲劇,彷彿只要看布袋戲,不吃飯也會飽。尤其在不是家家有電視、有電視也只是黑白的五十年代,休閒娛樂甚少,除了村中幾戶富貴人家之外,只有附近的小雜貨店才有電視。所以當時小學上半天課放學的時候常常擠在柑仔店,甚至常衝過幾戶人家,到有電視的家裡擠看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掂著腳尖看史艷文、劉三、怪老子、苦海女神龍、藏鏡人、祕雕等偶戲的精湛演出。在童年的同儕中,到處可聽到電視布袋戲的口頭禪「到噠你才知」、「哈麥、哈麥」,這掌中乾坤的迷人,在在溢滿了我的童年,又因為迷戀過深,不克自拔,常遭父親責備,認為小學生應該要認真讀書識字,不該沉迷在偶戲中。
因為布袋戲風行,又雲林在地崙背二崙虎尾等地的戲團多,一代宗師黃海岱就常在崙背活動,有不少人曾看到他騎著單車在街頭巷尾繞;當年布袋戲甚至在戲院盛大公演,吸引不少人潮,我也隨家人前去觀賞,至今記憶猶深。
如今布袋戲風雲再起,創造電視布袋戲高潮的「霹靂布袋戲」系列,依然吸引青少年,成為新新「偶」像,劇中的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等等戲偶,不只出現在電視,還在漫畫、小說、電腦網路、小劇場裡表現,可謂各展風華,創出一片天。
如今為了展現布袋戲新浪潮,留住傳統風華,雲林縣每年都舉辦國際偶戲節,也將原為虎尾郡役所的廳舍,改建成布袋戲館,展示各種經典戲碼的大小戲偶、故事歷史、黃俊雄家族的影像紀錄等等,吸引不少外縣市的遊客探訪,讓雲林更有布袋戲的文化,也多了一處可以觀光遊賞的地方,也留住中老年人布袋戲童年的諸多點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