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名譽教授蔡仲弘主持的「台灣中老年人憂鬱症狀與新發糖尿病關聯之探討」研究,發現憂鬱是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主因之一。體重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BMI大於二十七(肥胖)的中老年人,糖尿病風險為BMI正常者的三點一五倍,過重者(BMI二十四至二十七)風險則為二點零九倍。想避免憂鬱、糖尿病上身,多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專業期刊《台灣衛誌》。
新店耕莘醫院內科部主任裴馰指出,憂鬱與糖尿病常共病出現,臨床確實收治不少晚年喪偶的糖尿病個案,身心承受巨變,百病叢生,這類糖尿病個案,原本就屬糖尿病前期,受到憂鬱影響,病情加重。不少憂鬱症患者因情緒障礙,或服用藥物飲食控制不良,出現肥胖,增加糖尿病風險。
憂鬱會增加糖尿病風險,蔡仲弘認為,應與壓力反應有關。壓力導致內臟組織脂肪累積,進而降低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罹病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解釋,人體承受重大挫折及壓力時,體內荷爾蒙混亂,生活作息被打亂,因此增加罹病風險。他表示,從預防醫學角度看,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及保持心理健康,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兩大原則。不運動、飲食不正常、睡眠品質差,糖尿病也容易上身。
蔡仲弘說,過去學者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已證實憂鬱患者糖尿病盛行率高於無憂鬱症者。這項研究進一步探討憂鬱症狀與台灣中老年人新發糖尿病的關聯性。研究人員分析「台灣中老年人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觀察二千九百三十七名新發糖尿病患者與憂鬱症狀的關聯性。
結果顯示,病患發病前都經歷過重大生活挫折、壓力及憂鬱。不管中度或是重度憂鬱症,糖尿病風險均高出沒有憂鬱症狀者近兩倍,連輕微憂鬱症狀者,也比一般民眾更容易罹患糖尿病。進一步分析,每周運動三次或三次以上,每次三十至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可降低二分之一;高頻率運動搭配蔬果攝取,更可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
蔡仲弘表示,研究對象雖然以中老年為主,但可合理推斷,不分年齡,只要憂鬱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他建議中老年人應定期篩檢憂鬱症狀,每周運動至少一百五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