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作家雷驤教授昨將其歷年來創作手稿,贈予國家圖書館,現場並展出部分手稿。圖/屠惠剛
【本報台北訊】作家雷驤昨將創作四十年的原稿捐贈予國家圖書館,光手稿便重達十六公斤。包括最早發表於《文學季刊》的「犬」、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佳作獎的「英雄的形象」、新作「生途悠悠」手稿與校稿、信札、日記等,以及銅版畫「維也納七帖」手繪原圖。
雷驤五歲時便意識到永恆是「極度可怕的概念」,光想就會讓他「墜入黑洞」。為了探索「生命是永無止盡的重複嗎?」、「人的記性很脆弱,就像海潮湧進湧出,將沙灘中人走過的足跡沖走。」雷驤說,他寫作、繪畫和拍記錄片都是為了「抓住事物在時間之流中產生的細微變化」。
這次捐贈的十六公斤手稿,是雷驤搬家時的「發現」,為了不讓這些「時間的紀錄」遭白蟻蛀蝕,他決定捐給國家圖書館。
雷驤說,他捐贈的「原稿」包括手寫稿,以及早年以小型日式漢字打字機打出的文稿。到了下一個世代,作家使用電腦創作,再也沒有「手稿」的記憶。
捐贈文物中包括雷驤製作的銅版畫「維也納七帖」。雷驤以在奧地利的景物速寫為底、轉畫在腐蝕銅版上,先描繪一個大致輪廓、試印再加繪。透過不斷的構圖、腐蝕、試印,最後完成他心中理想的作品。從四十幅銅版畫試印,可以讀出其不同階段的創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