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碧華 圖/翁永全
星巴克咖啡創辦人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家裡很窮,父親是卡車司機,在一九三○年最不景氣的時代,父親車禍受傷失去工作。他看到資本主義下,商業競爭激烈,以及人性如何地被扭曲,因此立誓,將來自己如果有所作為,將全力好好照顧員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從中南美進口咖啡豆,那時咖啡很貴,遂將咖啡沖泡得很淡,不好喝,在霍華.舒茲的眼中變成商機,他將義式濃咖啡改造,堅持以人工選豆,不用機器,其思維是反資本主義的,目的是不想讓長期為星巴克工作的夥伴失業,就像當年霍華.舒茲的父親失業一樣。而且還在咖啡產區設置醫院做公益,咖啡裡有愛心在。
霍華.舒茲把員工當朋友、當夥伴。服務業最重要的是人,幹部與員工的二分法不應存在。因為服務業都是勞心的人,所勞心的事雖有層次,但待人所需的熱忱並無二致。
每一個星巴克人,都有像咖啡一樣的熱忱,那熱忱在每一家店表現出來,有一個訓練的名詞叫「Drink Calling」,顧客來點咖啡時,夥伴便會親切打招呼,「Hi,林先生今天喝什麼?」,「摩卡咖啡」。夥伴便會重覆摩卡是什麼豆、什麼豆……,旁邊的夥伴會再覆誦,「先生,我做摩卡」,最後做好摩卡的人,會說,「先生這是您的摩卡,很香哦!enjoy!」這一連串的語言,喝起咖啡來當然更覺得好喝。
(資訊提供╱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