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彤/宜蘭市宜蘭高中三年一班
最初接觸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維梅爾的作品,是在國中的美術課。當時的美術老師,播放了改編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本小說同名的電影。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整部電影稍嫌枯燥,不過在電影中看到那幅畫中少女所呈現的美,令人屏息驚嘆。她細膩的肌膚紋理,清澈的碧藍眼珠,紅潤有光澤的臉頰和嘴唇,以及耳上一顆大而圓的珍珠耳環,襯以深色背景,烘托出神祕又純真的意象。那時起,心中便對維梅爾有了強烈的好感。
上高中後,在一次朋友偶然的邀約下,去看了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維梅爾畫展,才對這個畫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生於荷蘭的他,終其一生都生活在他誕生的小城市──代爾夫特。這座城便是他的靈感繆思,從寧靜的街景到祥和的家庭生活,都沒被他的畫筆所漏捕。維梅爾對這座城市的熱情,我想,也等同他對藝術的愛好吧!
即便他熱愛代爾夫特,在他筆下最常出現的卻是少女,沒有人知道是為什麼。他喜愛運用大量藍色和黃色作為基調,其原因很簡單,窮。他擅長描繪細緻的光影變化以及立體空間,後人對其畫的鑑賞,也經常藉畫中出現的物品,如魯特琴,推論「愛情」是維梅爾最鍾情的主題。
維梅爾和同為荷蘭畫家的林布蘭齊名,被譽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不過,很諷刺的是,他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被世人讚揚。他過世時,年僅四十三歲,據其妻表示,維梅爾是因畫作賣不出去,生計困難而抑鬱身亡。
這是命嗎?和梵谷有著類似命運的維梅爾,終其一生不被同個時代的世人了解欣賞,反而在後世大放異采。那麼,我們是否能以此自許呢?──倘若畢生的成就無法被當世所理解,在遙遠的將來也許會影響眾人。不只侷限畫家,任何領域的人都是如此吧!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但是也無須過於苦惱,未來的日子,或許會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