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五十年代鄉下人, 大多一窮二白, 生活艱辛,一年難得吃上幾頓白米飯,飯鍋中地瓜永遠多於米飯,吃肉得在年節。
因米飯寶貴,大家都很珍惜吃飯這檔事,不敢隨意浪費一粒米。記得每回吃飯,長輩總會嚴厲告誡子孫,飯碗不准留一粒飯,也不能掉一粒飯在地上。否則會麻臉,女人嫁不到老公,男人娶不著老婆;還警告浪費食物會天打雷劈。
年紀漸長恍然大悟,大人說的話是嚇唬孩童。從未聽說村裡的人被雷打過,也沒人長麻臉。然而卻讓我養成不浪費、不糟蹋食物的好習慣。
家裡準備餐食,絕對依人口計算,吃多少煮多少,飯吃到一粒不剩,不留廚餘。
常見住家一樓,堆大包小包廚餘,或未吃完的蛋糕、披薩、蔬果,讓人痛心,為何不想想地球上有多少饑餓的貧民?
現代人生活富裕,但我仍牢牢記住「飯碗留飯粒,臉上長麻臉」這句話,奉行「須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警惕,堅持不浪費食物,省下來捐給更需要的人,省荷包作功德。
一然(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