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會考填寫志願分發,原本就不被看好,部分不認同教改團體、學者當然不放過見縫插針的機會,批判指責。
而自認屬於成績中上的學生與家長、導師,因作文失常無法進入明星高中而訴諸輿論,媒體陸續以「三十萬考生家庭好焦慮」渲染報導,政治人物迫於民粹壓力發出責難,讓教育部及地方教育官員疲於應付。
持平而論,除了教改政策有瑕疵外,老師與家長的心態都要自我反省。
首先是十二年國教會考與免試升學被誤解,連前財政部長劉憶如都曾在報上要求正名,顯然教育部說帖過於簡化,國中校長、主任及導師也沒有很用心告訴家長及考生。
原來只有一次全國都要參加的「會考成績」,是決定升學的重要「比序」之一,成績中下的學生大多認命選擇有機會上榜的高中職,但是志在第一志願的考生患得患失與抗議作文高標,我很不以為然。因為「遊戲規則」早已確定,服輸之外又怎能認為「不公平」?
其次回到十二年國教改革希望導正國中生的生涯學習與「適性輔導」,現在證明三年來教育部期待學校老師指導嚴重不及格。
因為大多數學生及家長的升學框架仍期望在三年一次的「公平考試」,不適合念普通高中與志在職校的學生都被師長誆去搏一下會考。「適性輔導」已呈現表面工夫,所以各縣市教育局應該重新評鑑、檢討各學校績效。
最後是有關會考與特招的問題:因為明星高中開出透過會考的「免試升學」名額不多,保持招入學的機會多了,讓會考「失常」的中上成績學生還有一搏機會!
因此是否還要兩階段考試,桃園武陵高中與高雄中學、女中都已預告明年不要想「多此一舉」特招,但台北建中、一女中仍未表態。
如果把順序翻轉過來,每年五月初舉辦明星高中特招、職業學校辦性向測驗,在成績分出高下後,再根據各校所要求的「會考」設定標準, 相信可減少學生的不安,也可達到國中生的生涯學習與「適性輔導」!
韓靖(新北市/退休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