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佛學博士)
唐‧宗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此「富貴」二字可由文采和義理兩方面來談。上次已談過本經之「文采豐富」,今日再談「義理豐富」。
所謂義理,簡單地說即是「思想」,亦即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詮釋與肯定。《華嚴經》的義理思想為何?
一、它指出了一條成佛之道──信、解、行、證的歷程。最典型的例子是〈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他每一次參訪善知識就是一次生命的洗禮。
二、它指出菩薩行是成佛的必要條件,菩薩行則表現在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又表現在對眾生起大悲心、對自己起覺醒之心。
三、它指出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蒙蔽了自性,不得出離。
六十卷本《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
這段經文可與《法華經》之譬喻「窮子懷珠」相呼應。
四、它指出了出世間之一切善惡美醜的對立,皆可在如來釋放出之圓融無礙境界中泯絕,如此,則小可入大、大可入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達到大小無礙、人我無礙的絕對境地。
此即知名的「一多相即」的概念,後來經華嚴宗發揚光大。
五、它提出新的宇宙觀,有別於傳統,把時間空間無限擴大,成為佛國無邊、眾生無邊的世界;時間亦跨過去、現在與未來。
此「十方三世」思想無形中幫助眾生拓展視野、打開心量,佛心等同眾生心,成為「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境界。
六、它為眾生建構了一個如來之「不可思議境界」。在此境界中現智慧、功德、願力、瑞相、神變,令讀者深深著迷,產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心情。
以上略述《華嚴經》的義理思想,其實就法之真實義來說,是難以一言道盡的。
(本專欄即日起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