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寂半世紀 活化石目連戲復活

 |2014.06.10
1422觀看次
字級
被稱為中國戲曲鼻祖的「目連戲」,八日在大陸浙江新昌登上舞台,《女吊》表演者裝扮淒美,聲腔淒厲。圖/中新社

【中新社電】舞台上乍起青煙,在暗藍色燈光下徐徐升起,燈柱投射在戲中人頭頂;兩團熊熊火焰在舞台兩側突襲而來,霎時照亮鬼魅的臉譜;急促的鼓點、凄厲的長嗩吶…,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目連戲,在沉寂半個多世紀後,被大陸浙江紹興的老藝人重拾再現舞台。早在北宋時就有連演七天的記載。

目連戲因專演《目連救母》而得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影響最深遠的佛教宗教劇,也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被戲曲界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目連戲」表演、唱腔、技藝樣樣需傳承,浙江紹興新昌縣調腔劇團團長丁黎鴻表示,復活「戲曲鼻祖」談何容易。

這齣深藏於民間的戲曲,至今仍保留粗獷、原始的面貌,其間穿插滑稽、相撲、疊羅漢、武術、蓮花落、佛事、道場、雜耍等「百戲」。又因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上演,被民間稱為「鬼戲」,以戲曲方式,描述神、鬼、人在天堂、地獄、人世間遊走,宣揚佛教也融合道家、儒家思想。

八日晚間在浙江新昌文化中心上演的目連戲《觀音戲目連》,觀音菩薩化身女子,考驗孝子目連的真心;《男吊》的演員,用數尺白綾,垂在半空中翻騰,展現高超技藝;《女吊》凄厲悲切的聲腔入耳悚然;《白神》中的無常嬉笑怒罵,看盡世態炎涼。

丁黎鴻說,共一百六十八齣戲,全部演完得連演三天三夜。不過常演的也就是幾齣耳熟能詳的摺子戲,「很多老戲,連團裡七十多歲的老藝人都沒聽過。」

目連戲歷史悠久,「鬼戲」背景在一九五○年代後便少有演出,經歷過傳承挫折的目連戲,岌岌可危。「即使有劇本,但唱腔、音樂、技藝不是靠文字就能流傳下來,很多流失了。」

丁黎鴻說,這些「鬼神」在舞台上嬉笑怒罵,影射的都是人世間真切發生的事,「懲惡揚善是目連戲的宗旨,這理念到現在都不過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