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大學指考進入倒數衝刺階段,教育版今起推出「指考衝刺系列」專欄,針對國文、英文、數學(數甲、數乙)、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等考科,分析複習重點與答題要訣。
【本報台北訊】國文科名師分析,準備指考國文科,首重四十篇古文閱讀,訣竅在於「知其所以然」,面對文章,要能歸納與思考。至於作文,可能會考具社會概念性問題為出發點的論說文,包括類似熱門的「二十二K」、「危機」等議題;考生平常要培養多層次思維習慣,切忌「懶人包」式的思考。
台北市景美女中老師陳嘉英說,指考會避免再考三蘇、張曉風或余光中等人的熱門文章,反而會以翻譯作品或冷僻文章,測試考生閱讀能力。
她說,距離考試不到一個月,首重第五、六冊古文,考生須思考作者的寫作目的、方法及如何運用素材、反映出何種時代感。例如考「蘭亭集序」,須了解文章反映出王羲之的生命觀,及當時王羲之對於道家倡言的批判,考生也要回過頭思考「什麼是生命價值」。
換言之,閱讀一篇古文,不只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還要能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並展望未來。
陳嘉英說,這種能力也會反映在作文上,首屆國中教育會考考了宏觀的議論題,大學指考應該也雷同,會以社會問題為出發點。例如:若以「危機」為題,考生要先想,危機如何產生?危機存在的意義為何?如何解決面對?以多層次論述,切忌用「懶人包」的思考模式,才能拿高分。
台北市成功高中國文科老師范曉雯則表示,非選擇題的答題訣竅,要落實於日常生活練習,例如閱讀理解能力,平常做閱讀題時,須多花一分鐘思考作者論點,以及反芻「自己的想法又是如何?」
范曉雯說,寫作更是如此,不管是考論說文或記敘、抒情文,也要與生活相關。論說文測驗考生對人、事、物的想法;記敘文則測驗考生是否留意生活細節。例如端午節與家人出遊,是否能描摹看到的一景一物等「細節」,而不只是堆砌形容詞「有趣」、「愉快」而已。(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