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
慧僧法師
佛教裡的四攝、六度均以布施為首,懂得給予的人才是最富有。但許多人都以為在家信眾才要布施,卻不知以上求下化為己任的出家僧眾,更應以喜捨布施為重要的修持法門。
文/慧僧摘錄
圖/人間社
佛教裡的四攝、六度均以布施為首,懂得給予的人才是最富有。但許多人都以為在家信眾才要布施,卻不知以上求下化為己任的出家僧眾,更應以喜捨布施為重要的修持法門。
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捨身首腦、國城妻子,奉獻給眾生。千古以來的高僧大德為了求法、弘法、護法,不惜身命,前仆後繼。他們的喜捨奉獻,不但促進佛教的發展,也成就了自己的道業。
佛光人具有承先啟後的使命,更應發揚古聖先賢慷慨布施,不吝給予的精神。
給人信心
信心是力量的泉源,信心是人生的基礎。凡事只要信其可行,縱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滅除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心地觀經》云:「入佛法海,信為根本。」自己擁有信心固然十分重要,能夠布施信心,助人一臂之力,更是功德無量。
佛光人應該以佛法真理給人信心,以修持體證給人信心,以感動事蹟給人信心,以真誠厚道給人信心。
給人歡喜
人生最寶貴者,不是金錢物質,不是功名利祿,而是歡喜。人生若無歡喜,即使富甲一方,權傾朝野也沒什麼意義。所以真正的歡喜,不是外在的擁有,而是心靈的提昇。
佛光山開山以來,遠紹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上承歷代袓師拔苦與樂的悲願,向以「給人歡喜」的信條,戮力於弘法利生的工作。
若每一個佛光人都能立志作一個歡喜菩薩,讓佛光山所有的道場都成為歡喜道場,讓我們的信徒都成為歡喜信徒,大家把禪悅法喜帶給家庭成員,帶到社會,將我們的人間,建設成「歡喜人間」。
給人希望
人,生活在希望當中。只要有一線希望,哪怕是赴湯蹈火,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希望的可貴,所以我們要時時給人希望。
如何立身行事,才能做到「給人希望」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盡己所能,滿人所願,就是在「給人希望」。
信徒因希望擁有淨化的人生而信仰佛教;因希望得到佛陀的加被而福慧雙全,故來寺禮佛;因希望聖教興隆,正法永存而謢持佛教;因希望證悟真理,規畫美好的未來而研習佛法;因希望能得到鼓勵指點,增加福慧安樂而親近出家人。
信徒的希望就是社會大眾的希望,我們弘法利生即是要針對大眾的希望來示教利喜。常常「給人希望」的人,永不退墮,時時「給人希望」的人,志意堅固。
給人方便
遭受人阻礙打擊,是最令人苦惱的事情之一。過去台灣一些公務人員以磨人為樂,百姓往往要跑好幾趟事情才能辦好。又有些人以損人為樂,例如大家想辦公益事業,就因為少數一、兩個土地持有人不肯合作,而功敗垂成。明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偏偏因為一些人的蓄意破壞而終止進行。凡此不但於事無益,甚至形成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誠為可惜!
以落實大乘菩薩道為目標的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一切的設施無非都是以「給人方便」為原則。「給人方便」不但是慈悲的流露,更是智慧的運用;「給人方便」不但是道德的實踐,更是思想的開拓。故佛光人應謹守「給人方便」的信條,發展現代化的佛教,讓一切大眾都能普受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