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會考成績公布,二十六萬名九年級考生在這場大會考中分出七個等級,再加上作文分數,可說各種組合都有。接下來就是志願填寫與第一次免試分發。說實在,這已經不能稱為是「免試」分發了!
台師大心測中心統籌一切考題與計算所有成績,根本是一次基本能力測驗,只是不像以往馬上可分發確定,孩子與家長還得煎熬一段,有些學生還要參與七月十二日的特色招生,考完國英數才能確定各校精英錄取名單,接著才是二次免試分發。如此繁瑣程序,這樣做不是擾民又是什麼?
教育的根本就是因材施教,特別是在學生的差異性上著力,讓弱勢與低成就學生程度得以提升,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這次作文六級分學生有四千四百五十三人,占全體考生百分之一點六七,和往年基測高分群平均都有百分之二以上對比,顯然少了許多。而五千五百七十六名學生作文零分。這數據顯示出什麼意義呢?
作文是決定能否進入明星學校的關鍵,許多家長罵的要死,是因孩子沒法分發第一志願。可是,有誰關心那五千五百七十六名考零分的學生?他們不正是在教育體制中最需要補救的學生嗎?
好學生的成績與能力可再提升,但後段班的學生呢?試想這些學生進入高中之後,和特招生一起學習,最後成績又會是怎樣呢?
何況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數學學分減半,好學生照舊可選修其他有關數理課程,或補習學到更多數理能力,弱勢學生不見得能在外補習,三年後大學招生考試,不用比就可知道發展會是怎樣了!
顯然,教育部只全力推展十二年國教,會考一考完,問題陸續被揭開來,如何補救調整?顯然教育部該全面審視這個政策!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