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數點梅花天地春

岑逸飛 |2007.01.05
1045觀看次
字級

中國人提起梅,耳熟能詳。古詩文的「歲寒三友」,即松、竹、梅。松是經冬不凋,象徵節操剛正,《論語》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是經得起考驗,無所畏懼的勇者;竹則不亢不卑,節節向上生長,有著不屈的毅力,枝幹又空心,是虛心的表徵,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雅士;至於梅,迎寒而開,象徵堅韌不拔的人格。

古詩文除了「歲寒三友」,又有所謂「花之四君子」,指梅、蘭、竹、菊。除上述梅、竹外,蘭花色淡香清,多生於幽僻處,象徵謙謙君子;菊花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能傲霜鬥雪,視作淡泊處世的高尚品格。

「花之四君子」,以梅之脫俗、蘭之馨雅、竹之堅貞、菊之淡泊,四者以梅花列首。

梅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可高達四至十公尺,樹姿蒼勁。梅有時也指其果實,即梅子,一般指花,即梅花,花香沁人,花形似桃花,品種繁多,多於早春先葉而開,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還有紫、紅、淡黃,甚至彩斑等花色。

梅花在中國為傳統名花,而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甚多。

唐人詠梅詩,多寫閨怨、傳友情及托身世,最傳誦的,要算是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詠梅之作至宋以後,多寫梅的意象之美,或詠其風韻獨特,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讚其秀雅,或頌其節操,傳達美的意蘊。其中尤以自號「放翁」的陸游,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稱讚梅是「花中氣節最高堅」,又說「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儼然是梅的知音和化身。

陸游還有一首〈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種意境,當然有異於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所描寫的:「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首〈臨江仙〉的詠梅之作:「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尋尋覓覓,冷冷凊清,悽悽慘慘戚戚」的李清照,與豪邁見稱、慷慨悲壯的南宋詞人辛棄疾自是大異其趣。稼軒詞的一首〈臨江仙.探梅〉這樣寫:「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帶溪雲。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充滿勵志,但論哲理性,卻又及不上唐代黃檗希運禪師的禪詩:「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一般人理解為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勉勵人克服困難、立志成就事業,但其實這是修佛出家人超脫紅塵,進入極樂世界的「禪悟」。

這種「禪悟」境界,那種頓悟的喜悅,又見於唐代比丘尼無盡藏那首「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總而言之,梅的魅力,不管是文人還是禪師,都被她深深吸引,正如宋范成大說的「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

梅花在寒天裡,別有一番晶瑩玲瓏、玉骨冰心的清雅美感,是堅忍貞固的精神象徵。明代王圻、王思義父子撰的《三才圖會》曾寫道:「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闡述了古人賞梅的美學。

筆者喜研易理,北宋易學家邵康節的〈梅花詩〉是首預言詩,第十首謂:「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此詩最深得我心。

「剝」與「復」是《易經》兩個卦,剝極必復,物極必反,天數茫茫有定理,有前因必有後果。

賞梅而賞出梅花易數,識破天機,是人生一樂。

(讀者文摘元月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