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功文奶奶
三十年來,我透過免費的親職教育懇談會,接觸了無數的家長和孩子,累積了大量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並從中發現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家長面臨的教養問題有許多的相似性。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是影響孩子人格成長、學習興趣的關鍵。我希望可以將過去三十年親子教育的經驗,提供分享給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並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現代孩童愈來愈聰明伶俐,在輔導時也需要更為用心,如何拿捏得宜,確實是現代家長的極大考驗。
親子專家們建議在孩子三至六歲、吸收能力最強時,父母宜較為強制地教育他,養成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健康的人格基礎,切勿肆意放任。
倘若管教太鬆,養成孩子驕縱的個性,固然凡事有主見,卻容易因心智未臻成熟、見識尚淺而導致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危害個人的前途發展。
常見的情形是,父母起初在孩子們較小的時候,放任他們或未給予適當的輔導,卻在孩子升上中、高年級時,警覺到孩子的學習習慣、人格行為有了偏差,情急之下,遽而改變管教的態度,這樣一來,難免使孩子心生反抗,拒絕合作。
所以,我建議家長為孩子設立紅、綠、黃三種燈號範圍,並嚴格執行。
紅燈就是要嚴格禁止,一旦觸犯則嚴厲處罰,如偷盜等;綠燈則是多加鼓勵,不管做好、做壞,只要肯努力去做,都給予鼓勵,並規畫其發展空間;黃燈指的是警告區,初犯可以原諒,但累犯就得懲罰了,比方說失約、遲到等行為。
當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能夠按照自己安排的時間學習,家長就可以輕輕鬆鬆,不必再緊迫盯人了,就讓孩子為自己負責,規畫自己的學習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