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傲狂生
牛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之一。筆者忽然想到,人們耳熟能詳的老牛有別名嗎?仔細想來,中國古典文學裡提到牛的別名還真不多。
《西遊記》裡有六個牛精,三個還是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塵大王。另外三個倒是貨真價實的牛精:
第一個是「特處士」,這是唐僧取經遇到的第一撥妖精裡一位,和寅將軍、熊山君一起把唐僧的倆侍從給吃了,基本上就是幾個跑龍套的妖精。為什麼說特處士是牛精呢?字典裡說得清楚,「特」指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馬和雄性的牲畜。
小說裡兩次出場的「牛魔王」,在花果山與孫悟空結義時他是帶頭大哥,號稱「平天大聖」,到火焰山一段他號稱大力王,與老孫的武功在伯仲之間。牛魔王還有了家庭、孩子、兄弟,是《西遊記》裡交代最詳細的妖精。
最後一個牛精號稱「獨角兕大王」,乃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這傢伙厲害得邪乎,憑著老君的圈子——金剛鐲,把孫悟空弟兄和滿天神妖收拾得服服帖帖,最後還是老君出面才收服了他。
兕,有說是雌犀牛,有說是青色野牛,也有說是獨角牛,常與虎、犀連用。《論語》裡講:「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左傳》裡說:「犀兕尚多」;《紅樓夢》裡元春判詞也說:「虎兕相逢大夢歸。」
辛棄疾有闋著名的〈破陣子〉詞,其中有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個「八百里」就是牛的別名。據《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驕」。後世詩詞多以代指「牛」。
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牲畜,周朝天子及諸侯祭祀,如用牛,則稱「太牢」或「大牢」,是最隆重的祭祀。這種太牢式的祭祀,古人也叫「犧牲」,跟現代人說的「犧牲」是兩重意思。這兩個字都是牛旁,可見其「牛」之極了。
此外,許多牛偏旁的字也是牛的別名或具體分類。《楊家將》裡楊六郎曾擺過 牛陣,這個「 牛」就是方言公牛的別稱;還有,閹割過的公牛稱「犍牛」,母牛或閹割過的公牛稱「牯牛」,黃牛與犛牛雜交的牛稱「 牛」,小牛稱「犢」。
說句題外話,有句成語叫「韋編三絕」,講的是孔子讀《周易》次數多,拴竹簡的帶子經常被翻斷。這個「韋」意思是熟牛皮,古人用韋繫竹簡謂之韋編。孔子能成為古今第一大「牛人」,也跟牛有莫大的關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