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日據時代推行皇民化運動,布袋戲演出型態遭破壞。捨棄傳統式木雕彩樓,改以布景,配樂用唱片,演出武士道式劇情,木偶造型也改革加大。直到光復後,傳統布袋戲才紛紛復出。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政府曾查禁止外台戲演出達一年之久,劇團紛紛轉入戲院內演出內台戲,因此並未斷絕布袋戲的發展,反而促使布袋戲產生極大的變化──金光戲的誕生。大約在光復後十年之間,傳統布袋戲被金光戲所取代,劇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造就了不少名演師,形成主流,風光十幾年。
由於金光戲過於氾濫,普遍水準並未提高,加上社會環境的急速變遷而導致沒落。雖然電視布袋戲曾掀起熱潮,那也只是少數幾團有幸能進入電視演出,整體而言,景氣尚是低迷。目前台灣的布袋戲,除了少數幾團能維持傳統鑼鼓後場演出外,其餘多使用唱片或錄音帶配樂,一般的劇團,除非是特別邀請,否則也難見到傳統布袋戲的演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