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亞太心臟學會副理事長、成大醫學院內科學科教授陳志鴻表示,一項對亞太地區五百九十二名(含台灣九十七名)患者的研究,發現平均經過四十個月的治療,血壓達標控制率僅接近五成。
陳志鴻說,國人二十歲以上約二成八有高血壓,但患者服藥常見六大迷思,包括「擔心吃藥一輩子」,能拖就拖,血壓不好好控制,可能會病情控制不佳,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併發症。
其次誤認為「血壓不高不需繼續吃藥,免得血壓愈降愈低」、「血壓值正常就可以停藥,不然西藥吃多了會傷害腎臟?」、「藥物愈少種類愈好,副作用才會少?」、「既然都是高血壓,家人可共吃血壓藥」。陳志鴻強調,藥物的減量、停藥,應該經過醫師診治,自行停藥,反而導致血壓易起起伏伏。
有些人認為血壓一飆升就趕快吃降血壓藥才能避免中風,陳志鴻提醒,如果收縮壓超過一百八十毫米汞柱,又有頭痛、視力模糊、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不可自行服藥,一定要立刻就醫。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強調,血壓患者應定期服用降血壓藥,拖延用藥或「自我感覺良好」就停藥,血壓起伏大,反而會引起更嚴重併發症。陳志鴻說,患者也要減少食鹽量攝取、不抽菸、多運動,才能幫助調整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