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間佛教後,長輩參加日托班的課程,珍惜相聚緣份,樂在其中。圖/記者李祖翔,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提供
帶阿公阿嬤遊玩,可以拉近機構與社區間的距離。圖/記者李祖翔,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陳玲芳、阮愛惠
老不可怕,但要有尊嚴的活;可是病了老了,談何尊嚴?蘭陽仁愛之家即感受到:要及早預防,更甚者,要提高居民對老化的警覺。
蘭陽仁愛之家社教組長吳惠美說,當喜愛到機構上課的長輩開始缺席,可能就是出事的徵兆!「我們曾建議家屬帶長輩去做健康檢查,家屬卻始終認為小題大作,直到阿公自覺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子女才知道他有輕微中風,住院才幾天就轉到安寧病房,不久就往生了。」
居民對老化的警覺性不高,是長照工作者的擔憂,所以他們要以宣導「健康老化」的方式預防老化,若社區關係是友善的,失智老人一樣能過「不拘束」的生活。
民國九十五年起,蘭陽仁愛之家就到宜蘭縣十個社區,輪流做十二周的福利宣導,政府看到義工的努力,還鼓勵他們申請補助資源車。有了補助後,服務一個月提升到二十二場次,在二百三十二個社區跑,巡迴了四年才意識到,社區需要更有品質的連繫,遂鎖定礁溪鄉十八個村。
蘭陽仁愛之家將「義工」列為推動「在地老化」的重要資源,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里長的投入下,慢慢發掘在地長輩家中四十至六十歲的子女加入行列,受過教育訓練後,可去其他社區服務。「我們的義工一年服務時數超過兩萬個小時」唯有不惜人力與時間成本、總動員的投入,老人關懷服務才能持續下去。
社區如何經營,讓居民改觀?吳惠美說,考驗著團隊的智慧。他們關懷的匏崙社區,地處偏僻,途中還有一處公墓,產業待開發,觀光人潮不多;為了促進社區互動,蘭陽仁愛之家想出了結合國小學童的「祖孫共學」計畫。民間信仰昌盛、早期以「弄獅」闖出社造名號的玉田社區,義工帶長輩設計獅頭面具,並開記者會、上台秀成果,「出師」的長輩,後來到幼稚園當老師、教小朋友,成就感十足,心也變得開朗起來。
吳惠美說:「曾有位八十歲的長輩,終年不出戶,子女都講不動,我們將他從房間請到了客廳,再從客廳請到院子曬太陽,最後走出院子一百公尺,鄰居都驚訝的說:『太神了!』」而今,蘭陽仁愛之家推動的重點還有校園宣導,讓小朋友及早認識失智,可以回家檢測阿公阿嬤,當長輩的守護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