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方法師(右)表示,受機構照顧的長輩將法師當心靈依歸,並能坦然的說:「佛祖,我準備好了,可以帶我走了。」圖/記者李祖翔,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陳玲芳、阮愛惠
蘭陽仁愛之家營養師黃鈴君認為,長照機構應注重長輩的飲食方式,除了細心照顧,還要多元選擇,更須為長輩建立正確的營養知識,讓他們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這裡的長輩都是自己開菜單,我們先上三個月營養課程,傳授長輩健康知識,再讓他們擬菜單。」別的社區關懷據點多是送菜給長輩或找人去煮,久了長輩會膩,蘭陽仁愛之家便想出這種方法,讓長輩在飲食上多了選擇,也因為是喜歡的食材,長輩多半胃口大開,多吃了好幾碗。最近,院方發想出「快樂餐」計畫,像套餐那樣徵求長輩意見後,定出三到五種不同主食的餐點,讓長輩選擇。
黃鈴君說,為長輩備餐不容易,箇中學問大,「健康的長輩不用多費心,只要吃得營養即可;但是吞嚥能力差的人,容易嗆到,需要將食物打泥、剪碎,我則研究出,應該讓他們喝稠汁,如用勾芡、愛玉、洋菜凍來做料理,再依每個人的接受度做調整。吞嚥能力差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如有些長輩喝水會嗆到、喝咖啡就不會,或許是個案本身喜愛咖啡的緣故,所以還得具備心理學知識。」
牙口能力差或咬合不全的長輩,營養師建議先去診所調整,而正在做牙齒的人則考慮流質飲食;中風和失能者的備餐方式也不同,黃鈴君表示,通常會搭配復健師,用輔具協助用餐。
黃鈴君觀察發現,由誰陪伴吃飯也是一大重點,「和不同的人共桌吃飯,長輩的心情也會不同。」
而教長輩營養知識更是難事,黃鈴君調查後得知,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偏鄉長輩不識字,百分之七十二的長輩才國小畢業或未曾上學,但她不氣餒,仍用圖卡教具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