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青年團至印度進行公益旅行,帶領育幼院孩童進行律動。圖/妙熙法師,香海文化提供
文/符芝瑛(《人間福報》社長)
記得那是溽暑將臨的午後,佛光會青年團的公益旅行這一天啟程。
台北道場八樓的空氣分子比平常活躍,相互碰撞,激發出又興奮又緊張的味道。
在整列規矩擺放的行李,還有穿梭來往的青年之間,我看到一襲黃長衫,頎長略顯消瘦,與平常神情沒什麼兩樣,淡定!
送他們下樓,臨上遊覽車,拍拍青年的背,叮嚀他們相互關照;轉身看見那襲長衫,我合掌,輕聲說:「一路小心!」他也合掌,說:「謝謝!」
二○一二年佛光青年團印度公益旅行,輔導法師為時任《人間福報》副總編輯的妙熙法師,也是我的工作好夥伴。接下來的二十幾天,透過臉書,關心他們的行程;分享他們的感受,也常想他們是否吃得好、是否安全……
記得在他們行程中的末段,有一則台灣青年義工在印度車禍的消息,讓我直覺頭皮發麻,趕緊打聽,幸好佛菩薩庇佑他們均安,我的掛念似乎多餘,卻又無法不掛念。
記錄下難忘的夏天
夏季尾聲,再次看到妙熙法師,晒黑了,眼睛放光,想必因為此行有太多收穫充塞胸臆。
那一個月《人間福報》月例會,妙熙法師整理了一套PPT,向同仁們介紹這一趟印度行,我們彷彿也跟著他遊歷了佛陀的故鄉。
很短時間之內,他在《人間福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記錄印度行腳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但文筆流暢,內容感人,很多精采照片也出自他之手,連版面構成他都親自參與。刊出之後,得到熱烈回響。
我想,他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記錄下這一個難忘的夏天,為青年們、為自己,留下珍貴的紀念。
時隔一年,妙熙法師告訴我,以印度公益旅行那幾篇文章為基礎,他已經完成了一本書稿,繼第一本書《走進阿蘭若》之後,即將出版第二本作品,書名為《行腳印度》。很佩服他在擔當《人間福報》總編輯後,工作繁重,仍然不輟筆耕。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曾是青年文藝僧,佛光山也很自豪以文教起家,大師本身對於用文化弘揚佛法始終充滿熱情,更鼓勵弟子寫作出版,佛光山一千多位弟子中不乏才華橫溢、以寫作見長的法師。
妙熙法師可謂佛光山新一代筆陣中的佼佼者;而他在《人間福報》的策畫及編輯經驗,更使他對於傳播的影響力了然於胸,奠定了文藝弘法的志向,念念分明,朝此前進。
找到自己的悉達多
妙熙法師與我談起過這本書的主旨,他說佛陀未成佛前是悉達多太子,每個人都可能成佛,所以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悉達多。他去印度行腳,即是尋找心裡的悉達多。
希望讀者品析這本書的當下,也能有同一個念頭─找到自己心裡的那位悉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