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布袋戲》布袋戲的流傳

陳正義/文‧圖 |2007.01.02
551觀看次
字級

中國木偶藝術由來已久;究竟源於何時,史籍難考,一般認為源於漢,盛於唐,傳入閩南一帶也在鼎盛的唐代。

古時木偶戲種類繁多,有懸絲木偶、杖頭木偶、藥發木偶、水木偶和肉木偶等等,現今保留且加以發展的是掌中木偶、懸絲木偶、杖頭木偶及鐵枝木偶。

掌中木偶戲,簡稱掌中戲,或稱布袋戲。布袋戲在閩南、粵東一帶廣泛流傳,盛行於閩南語系地區。約在清道光、咸豐年間,陸續有泉州、漳州、潮州的布袋戲藝人來台演出或定居下來傳徒。在台灣北部有南管布袋戲、中南部有潮調、白字戲。各地布袋戲班紛紛興起,蔚為風潮。

南管布袋戲擅演文戲,所唱皆為南詞,唱法、聲腔與崑曲相近,曲調悠長清雅,行腔吐字柔漫,善於插科打諢,講究木偶的細膩動作,然易流於冗長沈悶。也由於台灣鄉間盛行北管,北管加入布袋戲行列,更受一般人的喜愛,逐漸地北管布袋戲取代南管布袋戲,形成主流。

北管布袋戲又稱亂彈布袋戲、擅演武戲、曲調高吭激昂,唱詞及賓白均用一種不太純正的變質京音,因使用鑼、鼓、嗩吶等樂器,感覺上喧噪熱鬧。北管布袋戲後來分為西皮和福路兩派,台灣光復後,中南部產生一種專門配合布袋戲使用的北管風入松,延續至今。(上)

【布袋戲偶收藏展】

秞展期:即日起至二月二十七日

秞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屏東館

 (屏東市建華三街46號3樓) 秞電話:(○八)七五五八○○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