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偶藝術由來已久;究竟源於何時,史籍難考,一般認為
源於漢,盛於唐,傳入閩南一帶也在鼎盛的唐代。
古時木偶戲種類繁多,有懸絲木偶、杖頭木偶、藥發木偶、水木偶和肉木偶等等,現今保留且加以發展的是掌中木偶、懸絲木偶、杖頭木偶及鐵枝木偶。
掌中木偶戲,簡稱掌中戲,或稱布袋戲。布袋戲在閩南、粵東一帶廣泛流傳,盛行於閩南語系地區。約在清道光、咸豐年間,陸續有泉州、漳州、潮州的布袋戲藝人來台演出或定居下來傳徒。在台灣北部有南管布袋戲、中南部有潮調、白字戲。各地布袋戲班紛紛興起,蔚為風潮。
南管布袋戲擅演文戲,所唱皆為南詞,唱法、聲腔與崑曲相近,曲調悠長清雅,行腔吐字柔漫,善於插科打諢,講究木偶的細膩動作,然易流於冗長沈悶。也由於台灣鄉間盛行北管,北管加入布袋戲行列,更受一般人的喜愛,逐漸地北管布袋戲取代南管布袋戲,形成主流。
北管布袋戲又稱亂彈布袋戲、擅演武戲、曲調高吭激昂,唱詞及賓白均用一種不太純正的變質京音,因使用鑼、鼓、嗩吶等樂器,感覺上喧噪熱鬧。北管布袋戲後來分為西皮和福路兩派,台灣光復後,中南部產生一種專門配合布袋戲使用的北管風入松,延續至今。(上)
【布袋戲偶收藏展】
秞展期:即日起至二月二十七日
秞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屏東館
 (屏東市建華三街46號3樓) 秞電話:(○八)七五五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