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無措」指手腳無處安放。形容人惶恐不安,六神無主,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典出《論路‧子路上》: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文中「民無所錯手足」之「錯」字,通「措」字。
內容大意是,孔子說:「治理天下如果名分不能確立,那麼,說出的話就不順理;如果說出的話不順理,國家大事便不能依次完成,那麼保證事得其序的禮,和人得其和的樂就不能倡導;如果禮樂不得倡導,禮無以安上,樂無以移風,那麼,執行刑罰就不會準確恰當;執行刑罰不正確、不恰當,老百姓就會『無所措手足』。」
「民無所錯手足」,後被精簡為「手足無措」。如:
《陳書‧後主本紀》卷六:「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
《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孫權縱馬上橋,橋南已折丈餘,並無一片板。孫權驚得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