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三昧見於《般舟三昧經》,此三昧又名「佛立三昧」。所謂的「佛立」包含三義:1.佛威力,2.三昧力,3.行者的功德力。由於具足此三種力量,因此行者能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立於眼前,正如明眼人在清澈的夜裡觀察星星一般地清楚。
但佛立三昧的成立,是以其方法,也就是實踐的態度為前提。所謂的態度,就是念佛的姿勢。通過念佛的實踐,而能確立(證入)初、二、三、四禪,這些禪定有助於佛立三昧的證得,在三昧中能清楚看到佛的形相。現在從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三個角度來說明:
1.身論開遮
遠離邪智者、愚人、親屬、鄉里,最重要的是一人獨自生活,不得種種有求於他人。飲食方面只限於乞食,其他形式的求助皆不許可。堅持這種生活態度,並且嚴飾道場、備辦供物、沐浴淨身,出入道場時務必更換衣服。
具足上述條件後,只管在本尊周圍旋繞行道,以九十天為一期。修習常行三昧時,必須乞師教導,且絕對依憑老師。另一方面,自己必須堅固修習的強烈意志,不畏挫折。
2.口論說默
九十天內口中常唱阿彌陀佛的聖號而不休息,心中亦常不停地念佛。可先稱名念佛,再觀佛相;或先觀其相,再稱名;或兩者並行,總之兩者持續不斷是最重要的。
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與稱念十方佛的名號,所得的功德是相同的,只是阿彌陀佛是常行三昧所應依據的中心。
基本來說,不管走路、稱名、或觀想,都觀注在阿彌陀佛身上。
3.意論止觀
今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心的作用方式,而找出常行三昧的特徵。
距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的極樂世界裏,有七寶所成的大地、池、樹、堂閣,阿彌陀佛由眾菩薩圍繞,正在講經說法。常行三昧所要繫念的阿彌陀佛正是這種景相。
但是如何繫念呢?首先觀想佛陀才具有的三十二相,從足下的千輻輪相開始,依序往上觀想身體的每一部分,最後觀想無見頂相。其次再從無見頂相逆觀至千輻輪相。但若要深入一層的念佛,就非得探討佛陀的真實相不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