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臥病老人的骨質密度大幅降低,稍不小心,容易把骨頭壓斷、扯斷,照顧時要特別小心。八十歲的張奶奶,自從多年前中風後,就一直臥病在床,由家人及外傭輪流照顧。有天下午,外傭要幫她洗澡時,才剛抱起,就聽到腰側傳來「啵」一聲,痛得她眼淚直流。經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她的腰椎出現壓迫性骨折,復原無望。
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骨折通常可分四大類,分別是病理性骨折、外傷性骨折、壓迫性骨折及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就壓迫性骨折來說,通常發生在上了年紀的老人身上,因為他們的骨質密度太低,只要遭到外力擠壓,就可能應聲而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允宜表示,為病人進行床上翻身運動時,宜用「滾木式」翻身方式,千萬別硬拉、硬扯。協助他們運動時,也應採用仰伸式的伸展體操,避免病人彎曲軀幹以免變成駝背,進一步的壓扁脊椎體。
她說,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狀的人,通常是營養不良、鈣質補充不足、缺乏維生素D及停經婦女,至於缺少運動、長期服用如類固醇等藥品、抽菸、喝酒過量及罹患甲狀腺、副甲狀腺等疾病者,也都是高危險群,應特別小心。
簡文仁強調,避免壓迫性骨折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年輕時要多運動,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多到外面曬太陽。一旦上了年紀,就算身手不再靈活,也要多到外面走走,舒展筋骨或曬曬太陽,多少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