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睽違十四年再度來台,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演出《馬克白後傳》。傾慕莎士比亞的詩人余光中,比較莎翁《馬克白》原作與劇作家葛瑞格(David Craig)解構續寫的後傳,各自體現了「野心」與「良心」的掙扎。
高雄市文化局邀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劇團「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蘇格蘭國家劇院,五月九日、十日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兩場《馬克白後傳》。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背景發生在十一世紀的蘇格蘭,原著中馬克白被麥克德夫所誅,背後搧動的馬克白夫人自盡。「前人難以超越,於是就加入他們。」余光中說,四百年後,蘇格蘭國家劇院編劇David Craig創作了馬克白「後傳」,以馬克白眾叛親離、終於受戮啟幕,最大的改變在纂后馬克白夫人並未悔罪自盡,反而色誘英軍統帥西華德以自保,嘗試為國家恢復和平、修復秩序。
余光中說,莎翁的《馬克白》原作是一大悲劇,處理的是犯罪與悔罪的心理掙扎,「鼓動犯罪的,是野心,事後悔罪的,是良心。」
馬克白夫人的野心雖強,卻難敵良心日夜的譴責。後傳讓馬克白夫人活了下來,收拾蘇格蘭內亂的殘局。
余光中認為,後傳的主題是戰爭與和平,兩者都是政治的延伸。劇作家葛瑞格或有影射第三世界政局,也讓人聯想到美國屢次出兵去干預外國。
《馬克白》原著是悲劇,精英語的余光中看「後傳」,算是諷刺劇、虛無劇、荒謬劇,但是台詞之鄙俗,性暗示之猥褻,則當代改編劇更甚古典原著。
「當年外界看莎翁是離經叛道,若莎翁來看後傳,大概也覺離經叛道吧。」余光中建議觀眾倒是可以進劇場來看看,四百年後舞台藝術有多少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