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核人士「以死相逼」的壓力下,府院讓步,宣布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未來是否運轉,須經公投決定。有人悲觀認為,核四要「起死回生」,前途渺茫。
不過,行政院長江宜樺一再強調,封存及停工,不是停建,也不是廢除核四,只是為下一代留一個選擇的空間。
其實,核四工程只剩百分之七、八,幾近完工階段,如今封存,成了「未收尾」的核四;放在那兒,年久月深,有如廢城荒塚,何不讓它全部完成,留下一座「可進可退」的核四?
會有如此主張,主要是核四封存,並不等於廢核,更不等於「無核家園」已實現。核四的命運,變數還很多,未來十年,台灣因缺少核四,缺電不可避免,必須積極尋求替代能源,為此,許多大企業都「唑咧等」,不知何去何從。
企業缺電,不能坐著等死,若不是轉型,就是外移,經濟發展必受影響。或許,屆時大家嘗到缺電苦果後,響起一片擁核之聲,主政者不得不順應民意,讓核四起死回生,扮演電源要角;而建好且封存的核四,只要啟封,就是現成的現代化電廠,可謂水到渠成。
既便是最壞打算,核四永不翻生,到時候也可改為核電博物館,讓民眾參觀核四設備,並讓後代了解前人,如何為了爭權奪利,不顧大局,做了不得不的決定。更可讓子孫驗證,政治纏鬥的對錯與教訓。
核四是悲歌還是鬧劇,一時仍難定調,但留個後路,讓納稅人保有一絲希望,不讓血汗錢因此虛擲,也不讓核四成為「三千億的垃圾」。
煮字(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