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花集.紅樓夢】傳情入色,自色悟空──曹雪芹與《紅樓夢》

朱嘉雯 |2014.04.29
1426觀看次
字級

文/朱嘉雯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出身貴族。他的曾祖曹璽為康熙寵信,曾於江南任江寧織造。江寧本是富庶之區,曹家在此專為皇室置辦服飾,同時也累積了可觀的財富。曹璽過世之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以及父親曹頫世襲接替其位,一門三代前後接任江寧織造,長達六、七十年的光陰,形成了一方豪門巨族。

至雍正皇帝即位後,皇子之間的糾紛,牽連曹家,直到雍正革曹頫之職,並下令抄家。那時,曹雪芹頂多十二、三歲,他親眼看到家庭遭逢大難,心靈的打擊很大!

父親罷官之後,舉家歸旗,回到北京老家,生活愈趨貧困,然而災難仍是接踵而來。父親死後,曹雪芹難以度日,遂搬往北京西郊,住在簡陋的屋子裡,時而三餐不繼,只得以薄粥充飢。

回想起童年時期,家中的豪華生活,內心免不了感觸良多。於是他開始著手寫下這部親身經驗的小說《紅樓夢》。《紅樓夢》第一回空空道人與石頭對話之後,即「因空見色, 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因此改名為「情僧」。

曹雪芹大約便是以情、色、空來領悟人生的。因為人身為有形的物質,往往受到情感欲念的操縱與影響,然而無論物質或精神世界,其實都是因緣而生,非本來實有,因此萬般皆空。

曹雪芹在「色即空」的傳統概念中,加入「情」的意識。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悟空之後,進入到曹雪芹首創的「由色生情」與「傳情入色」。蓋人因形體美色而生情,進而又將內在含藏的深情注入萬物之中,此間包含了有情之物與無情之物。

這後半部分的思想可以說是曹雪芹貫穿《紅樓夢》的主體精神。他在逐漸步入青春期,正要展開生活各層面與對生命的無限憧憬之際,家族突然橫遭禍端,使他貧無立錐,還得忍受親人一一離去。該如何化解他內心巨大的疑問,又如何放下心頭沉重而無形的壓力?成為他書寫的最大推動力。

一僧一道以「空」來觀照人生,顯現曹雪芹從「聚中悟散」的道理,在生的喜悅裡,孤獨地品味著死亡的意義。世間美好的事物與歡笑都難以久恃,於是始終持超然的態度,冷眼旁觀世事興衰,回到原始和樸素一如劉姥姥的生活狀態,使曹雪芹逐漸解消了內心的苦痛與憤懣,這也許正是他在書寫中,為自己找到的一條全新的人生出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