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獅圖錄】中華獅文化的源流發展─獅子東傳 陳磅礡 |2014.04.25 語音朗讀 36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 圖/陳磅礡名匠葉王製作的番人騎獅交趾陶。 圖/陳磅礡番人騎獅石枕。 圖/陳磅礡斯里蘭卡國旗,斯里蘭卡古稱「獅子國」。 圖/陳磅礡 英國國徽,可見獅子的象徵。 圖/陳磅礡 文與圖/陳磅礡 獅子為大型貓科肉食動物,通體褐色、黃色,群居,以雄獅為首,雌獅則負責狩獵;外形上,成年雄獅的頭頸環披長而蓬鬆的鬣毛,雌獅體型較小,且無環頸鬣毛。早期獅子分布在非洲、歐洲和亞洲的印度、西亞一帶,如今主要僅存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 古埃及人將獅子視為貴族的守護神,英國、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國,亦以獅子作為國徽或國旗的象徵,在在著重獅子凶猛與獨霸一方的王者氣勢。 不產獅子的中國,獅文化主要經由外邦進貢、貿易交通、域外民族與佛教文化的影響等途徑,注入不同的血肉與涵養,並與本土文化融會貫通後,嶄新的「中華獅子」就此堂堂登場! 外邦進貢來朝 中國文獻第一次明確出現獅子是漢代,如:《漢書.西域傳》記載在漢武帝時:「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鉅象、師子(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以及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八十七),《後漢書.西域傳》載:「東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 之後歷代進貢獅子的紀錄一直相當頻繁,然而獅子因作為珍稀的殊方異物,以及宣揚王權的朝貢品,只能深藏於皇家宮苑,大多數人對於其真實面貌仍難得一見。而且有別於西方世界獅子的王者霸氣,獅子在中土,反淪為臣服於天子龍種的玩物。 民間藝術常可見番人騎獅進寶的裝飾題材,反映出獅子為外邦進貢來朝的典故。 中外貿易的交通 在古代,透過「絲路」串聯,中西文化得以流通互補。如中國的絲綢、冶鍊技術、漆器等遠播至歐洲;西方則傳入葡萄、胡桃與美術工藝品等,其中西方獅子的文化與藝術,亦夾雜於此古代網路之中,為中國所消化吸收。 域外民族的馴舞 由於域外產獅的諸國,人、獅間競爭頻繁,人們進而戰勝並利用獅子。如《新唐書‧西域傳》:「師子,居西南海中……能馴養師子,因以名國。」 以及《舊唐書‧音樂志》:「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騺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之,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之狀。」 其中可被人們收服指使的馴獅表演,削弱了人們對於猛獸獅子的驚恐之情。而獅子舞更已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充滿人文詮釋的舞蹈。 在此當中,獅子褪下凶悍的獸性,換上五彩繽紛、蓬鬆柔軟的外裳,動作表情愈顯馴良、逗趣,對於無法一睹真獅風采的民間大眾,舞獅這種對獅子形象人工化與藝術化的表現形式,成為廣大民間認知獅子的重要來源。 佛教文化的推廣 印度亦為獅子的棲地,獅子威猛的形象素來深植於古印度人民心中,因此發源於印度的佛教也賦予獅子崇高的地位,常以獅子與佛法相擬。 佛教東傳之後,透過佛教的加持,人們對獅子愈加看重與喜愛,認為獅子強於虎豹,不僅威武勇猛,還能守護人們,驅邪納祥,從而更加速了獅子在中國的流行。( 貓頭鷹出版) 前一篇文章 【人間植物禪】 咖啡在台灣 下一篇文章 【文化中國.讀古龍】 業精於勤荒於嬉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台灣石獅圖錄】 中華獅文化的源流發展─中華獅子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