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春天氣溫暖和和,下了幼稚園後,一票媽媽們總會直接從幼稚園前往遊戲廣場,讓每個活潑好動的孩子,繼續在遊戲廣場活動玩耍。然而上星期五,從遊戲廣場跟兒子恩典準備回家的路上,卻被一位六歲的男孩擋住,這位男孩向我告狀說,恩典剛剛在遊戲廣場打了他弟弟一下,恩典必須先跟他弟弟道歉後才能跟我回家。圖/皮爾斯夫
文/皮爾斯夫人
德國的春天氣溫暖和和,下了幼稚園後,一票媽媽們總會直接從幼稚園前往遊戲廣場,讓每個活潑好動的孩子,繼續在遊戲廣場活動玩耍。然而上星期五,從遊戲廣場跟兒子恩典準備回家的路上,卻被一位六歲的男孩擋住,這位男孩向我告狀說,恩典剛剛在遊戲廣場打了他弟弟一下,恩典必須先跟他弟弟道歉後才能跟我回家。聽了男孩的告狀後,我暗忖恩典可能真的打了那個小弟弟,但為了顧及恩典的面子,我用溫和的語氣問他:「恩典,你剛才打了這位哥哥的弟弟嗎?」恩典心虛地點點頭,於是我說:「那我們必須去跟小弟弟說對不起!」
跟著那位六歲男孩,我們來到三歲弟弟面前,恩典跟對方說了聲對不起。小弟弟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六歲哥哥跟媽媽說,因為剛才恩典在遊戲廣場上打了弟弟,當時他曾跟恩典說那樣不對,但恩典不道歉也不覺得自己有錯,所以他才找上我這個媽媽,要恩典來道歉。那位媽媽聽完,態度輕鬆,笑笑地跟恩典說:「沒事了,有道歉就好了!」六歲的小男孩那麼愛護三歲的弟弟,像個小警察維護正義般地跟恩典說;「ㄣ!你道歉了,現在你可以跟妳媽媽回家了!」
等我們一離開,恩典就急著跟我說:「媽媽,剛才我有道歉喔!我很棒對不對。」小小孩的心裡對於自己的過錯其實是知道且會產生焦慮的。他的眼睛直盯著我,等我給他善意的回應,我跟他說:「恩典,你剛剛做得很棒,雖然你打人不對,但你願意跟對方誠意道歉,這樣真的很好、很棒。」
「像你很不喜歡你們班上的賽門,因為他常常打你,讓你很痛,也讓你很生氣,對不對?你常跟賽門媽媽告狀賽門打你,要賽門媽媽回家後處罰他;同樣地,當你欺負了別的小朋友,那位大哥哥也跟你一樣跳腳,所以他要你道歉。」為了讓恩典了解傷害他人的嚴重性,我用了他被傷害的經驗,希望他可以用同理心來理解打人這件事。
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進入三歲之後,常常要處理孩子在團體生活裡所發生的大小衝突,那些衝突小到可能是單純搶玩具,大到可能是孩子被某位孩子以暴力攻擊。尤其小男孩們在這個階段的成長探索,是學習使用力量來進行自我認知的建立;只不過大人對於小男孩們這個階段的探索,要如何引導他們將力量導向正向健康的發展,是父母親們與幼稚園老師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覺察與介入才有辦法完善處理。
在孩子被打或打人後的第一時間裡,帶領孩子為他們的錯誤負起責任,除了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行為,需要勇於認錯外,透過引領孩子道歉的舉動,也協助孩子釋放犯錯後的焦慮不安。
然而,面對孩子犯錯卻還有更深一層值得我們繼續去探索的,那就是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了一個心理情緒沒有被了解與處理的問題。
身為父母與師長需要去了解孩子們行為背後,所要傳遞的是什麼情緒。打人的孩子,是否最近有很多情緒不知該如何疏通與宣洩,他的爸媽最近是否生活壓力很大?打人的孩子如果父母狀況都很好,那是不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在面對其他孩子相處時,碰到了無法處理的挫折與憤怒,這些都是大人們必須探索關注的面向,否則打人和被打的事件還是會不斷不斷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