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2006台灣心靈白皮書》報告說當前民眾最討厭的人物類型依序是:政治人物、罪犯、媒體人。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對政治人物的討厭居然達六成一,去年為六成六,前年則為五成一。另外媒體人則由原先的一成六,上升而為兩成四,再上升為兩成八。緊追在罪犯之後,民眾對罪犯的討厭為三成三。從近三年來的調查看來,人們居然如此厭惡政治人物與媒體人,這是個警訊。特別是轉型的台灣,由傳統社會過渡到公民社會、由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憲政過程中的特大警訊。我們再也不能忽視!
以佛教業力因果論之,位愈高者,權愈大;權愈大者,業愈重。業有善、有惡,積其善者為善,積其惡者為惡。若權位高者行其善,那他所累積的善業也就愈重;要是權位高者行其惡,那他所累積的惡業也就愈重。業,不只個人之「私業」,更是社會之「共業」。台灣這十數年來,政治人物所積之共業如何,不問可知。思之!思之!民眾之厭惡政治人物,其來有自!
政治是須要講道德的,政治不能只是權力分配而已,政治更是文化教養的通道。當然,民主時代不應讓政治人物專攬一切,更不應該讓他們以意識型態來奴化百姓。但政治人物並不是在權力場中頭出頭沒就可以了事,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是讓眾人能因為你的參與而更有安身立命的可能。在改革轉型之際,政治人物是改革更化的主要啟動點,更應該懂得「上無道揆,下無法守」的道理;要穩健地立定目標,高尚其志、清明其思、勤勉其行。政治人物即使已難做人民表率,但至少要讓人民對他們少些惡感!能不讓民眾不那麼討厭他們,那可真社會萬幸、政治萬幸!
媒體更是須要講道德的,媒體固然要有客觀報導;但可不要忘了,不只客觀報導,而且要是價值正確的客觀報導。因為任何事物的描述與報導,必然涉及於價值向度。這世間本就沒有一種可以免除於價值的客觀報導,盲目的以為有一所謂「純然的客觀報導」這是全然不可能的。在資本主義化、消費化的摧逼下,在飽暖思淫欲下人們所想要的羶腥色的報導,這豈能叫客觀報導。
須知:羶腥色的報導,這樣的「客觀報導」可真是「剋」「棺」「暴」「倒」。它「剋」除正義,它「棺」蓋真理,如此「暴」行邪說、「倒」行逆施,台灣啊!台灣!豈能堪這樣的「剋棺暴倒」,豈能忍這樣的「剋」「棺」「暴」「倒」!
「民無信不立」,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危機就是「信任」的危機。政治人物、媒體人應是造就「信任」的最重要啟動者,尤其轉型改革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更是重要。如何肯定信仰、確立信心、落實信任,對於台灣來說,正是當務之急。但願他們都能高尚其志、清明其思、勤勉其行,為台灣拼搏出一條道路來!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