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藥對蜜蜂的傷害涉及生態平衡、永續,已引發國際關注。農委會防檢局表示,除要在年底審視完近100種殺蟲劑,調整使用方法,也會調查蜜蜂大量死亡案件,並加強推廣生物農藥。
全世界都在探索蜜蜂大量消失的原因,台大發表研究成果指出,農藥殺蟲劑益達胺,會導致工蜂中毒後沒有能力飛回;幼蜂受低劑量益達胺汙染後,雖能長大,卻會喪失學習記憶的能力,飛出採蜜後無法回巢,導致蜂群生態崩解。
歐盟早在去年就已禁止益達胺等類尼古丁劑的使用,對蜜蜂學習力傷害較大的農藥,以便進行觀察,但台灣並未禁止。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說,2013年11月已公告農藥使用相關新評估標準,預計到今年底前會完成近100種用於蜜園、粉園植物上的殺蟲劑,若對授粉昆蟲會引發重大傷害,將調整使用方式,也不排除像歐盟一樣公布限制使用。
他說,台灣發生過蜂巢附近蜜蜂大量死亡情況,但沒出現過像歐美發生過的蜜蜂飛不回巢情況;台灣的情況應是急性中毒死亡,飛不回巢則是族群崩壞。
此外,國際組織綠色和平近日公布在歐洲12國採樣花粉100件,發現2/3樣本成了農藥雞尾酒外,共驗出多達17種農藥;呼籲各國應加速研發非農藥方式替代,蜜蜂才能生生不息、讓生態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