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專題--原鄉有機農業 打造黃金海岸

高燈立 |2014.04.15
1944觀看次
字級

雖然發展有機農業,尚存許多障礙,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有機農業是永續農業唯一的途徑,也是人類和其他物種,賴以繼續生存、無可替代的選擇。

生靈萬物因陽光、空氣、水和食物鏈而得以綿延生命,土壤提供植物養分、水分、空氣和支撐,促進植物健康成長,動物則享用植物甜美果實。

當動物排泄物與遺體回歸自然使土讓變肥沃,成為植物營養來源,有機農業的精神就是依循這樣真理來守護生態循環體系與平衡,也是二十一世紀極力推展的友善大地環境,進而建構人類與動植物永續生存的產業。

本版即日起每周二刊出一系列文章,共同見證台灣有機農業的努力成果。

?當雨水來臨時,山坡地形可沖掉慣性農法的化學藥物殘留,不過沖走的殘留化學藥物,會間接流入溪流,這樣還是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汙染,因此就有人認為有機農產品在山坡地栽種,再適合不過了。有鑑於此,遠在台東東南部的原住民鄉:金鋒、太麻里、達仁與大武等四個鄉,開始發現有機農業的重要性;於是,原住民開始採用昔日祖先留傳來的自然農法,來建構有機產業。

有機小米打前鋒

台東縣金鋒鄉的壢坵部落,原名魯拉克斯(樟樹之意),從一九六六年開始至一九六八年,居民陸續由金崙溪上游舊部落,遷移至該溪下游的壢坵部落定居,他們在無汙染的優勢地理條件下,經過地方農政單位的輔導,從慣型農法進入有機農作栽植。

金鋒鄉公所農業觀光課承辦員王自立表示,由於原住民農作區大多為自然農法耕作,加上天然隔離完整,不易受汙染,因此有機農業在原住民鄉較可行。

不過,有機農業人工成本較高,加上照顧不易,有極少數農民顧及營收成本,而猶豫不決,但農業觀光課還是向農民訴求,以無毒的慣型農法種植有機農產品。

金鋒鄉公農業觀光課課長廈壢慶說,目前有機農戶有組織的共八個產銷班及部分小農,這些有機審核機制先經過公所把關,再由台東大學育成中心有機檢驗單位層層審核。

王自立表示,為了打造台東南端四鄉成為有機農業黃金海岸,公所將協助原住民朝精緻有機農業發展作品項改良,於是在山坡地做好外來汙染隔離,並增進土壤有機質,希望做到零汙染。

目前在壢坵部落的金崙溪的河階地上,由農委會補助有機小米種植及太麻里的小米工坊。部落年輕人大多不下田,下田的是經驗豐富的老農,他們部落裡的有機生產組成員,年輕人主要以行銷企畫工作為主。

公所聘雇人員高世忠說,小米是部落的主要作物,由於土地改良及有機肥的控制運用得宜,小米豐收指日可待;在小米收成進行中,將會透過農政單位進行收購及品管。此外,咖啡、樹豆、紅藜(米食混飯)、旱稻、洛神、花生,也都是壢坵部落發展中的農產品。

高世忠說,由於有機小米質與量均佳多受好評,因此連花蓮市家樂福的南北貨中都有金鋒鄉的有機產品,像:小米、紅藜、花生、樹豆,還有自創品牌的東台灣嚴選咖啡「魯拉克斯咖啡」,這些有機作物是原住民嚴選的有機傳統農作的產品。

目前小米種植面積達二十公頃,是鄉內最大的有機產值,年收二十五噸以上,如果連未加入有機產銷的零星小農,前後算起來也有一百多公頃。

壢坵部落的洛神花,更是有機作物的強項;收成後可作為蜜餞、洛神茶、也可入菜,其功效更可緩三高、抗氧化,是知名的養生食物。

唯一在壢坵部落種植咖啡的羅忠輝表示,早在八年前他父親已種植咖啡樹,直到他從軍中士官長退伍後,返鄉承繼家業,他為了要讓咖啡的品質更好,開始從慣型農法轉為有機咖啡農作為主,並透過當地專業產銷班學習及訓練,以利生產有機咖啡。

有機咖啡評鑑優異

為發展咖啡產銷事業,羅忠輝到西部的嘉義及雲林古坑取經,學習咖啡栽植與製作方法,部落的咖啡樹也取自雲林古坑的苗種。

羅忠輝表示,目前壢坵部落的咖啡樹,已累積到一千五百棵,使用面積有二十二公頃之多,種植高度從海拔二百公尺至一千公尺間的山區。這些有機咖啡樹,由十名農戶組成的產銷班共同經營,其中不乏有機小農。

他指出,白天這些咖啡樹吸收了第一道曙光及海洋水氣,夜間則吸收山林間的霧氣,日夜溫差大,造就咖啡樹成長的最好環境。

早期壢坵部落都是用自然農法,根本沒有什麼化學肥料,而化學肥料也都是在一、二十年前平地人來部落租土地種植生薑所帶進來的,結果原住民看到平地人用農藥施灑而不用常除草,才開始跟著平地人用農藥。

羅忠輝指出,由於轉型有機農作後,人力成本增加,加上還要防止猴子、老鼠、山豬侵食。

因為咖啡樹是淺根植物,淺根深度僅四十公分左右,如果遇到甲蹄類動物,如:山豬、山羌等侵害,咖啡作物勢必遭殃。經由四年的努力,終於在二○一○年十大經典咖啡評鑑中獲得優異的成績。

皇天不負苦心人,壢坵部落今年初獲台東地區唯一通過有機認證的有機咖啡品牌「魯拉克斯咖啡豆」終能問市。

羅忠輝說,為不讓中盤商剝削,自己就要多花一些心思,讓這些質地好的有機咖啡,得以宅配等方式直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