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經濟 與世界接軌?!

陳玲芳、林汝娟 |2014.03.29
4437觀看次
字級
彭漣漪 遠見雜誌副總編輯
聶建中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張安平 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
葉慶元 理律律師事務所律師
卓士昭 經濟部次長
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太陽花學運,使「兩岸服貿協議」正反兩方無法交集。到底服貿對台灣是受益多還是衝擊大?台灣如果不簽服貿,經濟發展真的會停滯不前?為什麼資訊有那麼多矛盾?《人間福報》連續四天刊登精采內容,盼能釐清社會大眾疑慮,讓台灣邁向繁榮發展。

文/記者陳玲芳、林汝娟整理 圖/記者邱麗玥

引進外資、陸資或第三方資金幫助產業找出口

郭:不少人擔心「服貿」開放後對各個產業造成極大衝擊。「服貿」到底是什麼?大學生對服貿是否認知不足?不加入服貿,就不能加入區域貿易組織嗎?鄰國日本與韓國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後,對國家經貿有何改變?

聶:網路資訊流通快速,「服貿懶人包」達到傳遞訊息,卻也傳遞許多不正確的資訊與情境,讓年輕人對於經濟政策開始憂慮、產生誤會。我們應該保持宏觀、理性的視野,從國際的角度,看區域性的經濟貿易政策;以目前台灣只有簽訂七個經貿合作來看,台灣的經濟是沒有未來的,也即將邊緣化。反觀韓國企業,從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走出來,到一九九九年與阿根廷簽訂第一個FTA後,開始走向國際,二○一二年並陸續與歐盟、美國合作,光是汽車產業在美國就成長百分之三十三。而台灣與韓國產業重複率近百分之六十五,目前台灣是以貨幣貶值在救經濟,需要增加出口貿易的機會。尤其買家看見哪裡便宜,就往哪裡下訂單,台灣也需要國貿互惠上的快速通關,否則無法跟他國競爭。這次的服貿爭議,反對者會用較激情的方式訴求。如懶人包內容有許多不合理假設,多數都是不可能會發生,像提到大陸人會搶台灣人的健保資源、工作機會等。服貿只會讓企業走出去,讓企業賺錢,如此員工的薪水才會提高。如果現在為了生存,只看到成本的消耗,企業持續用低薪聘請員工,結果將很快就被市場淘汰。台灣企業需要存活,政府就要帶動產業引進外資、陸資或第三方資金,幫助自己的產業出口。懶人包提及的台灣中小企業被併吞、工作被搶走、薪水被壓低,未來就業可能受傷害、甚至利益都被大陸吃掉等,其實,政府都有相關配套措施,其中九百多億就是要給受傷害的企業,協助他們轉型、進修。


2015年將成為台灣大限年?

郭:台灣要走向國際,自由化是必經的路。全球的經濟區塊,目前分成美國、中國大陸、日本與歐洲這四大區塊,如果台灣無法與這四大區塊快速地整合、連結,經濟將難以為繼,而與中國大陸簽署服貿協議,就是台灣連結這四大區塊的一個有效途徑。遠見雜誌說,二○一五年將成為台灣「大限」年?

彭:早在十多年前,全球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如今超過三百八十個FTA生效,台灣卻只簽了七個,其中五個還是與中南美洲邦交小國簽訂,加起來不到貿易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二。許多國家因FTA邁向免關稅時代,台灣還要百分之五以上不等關稅,對出口產生嚴重衝擊,外商也紛紛卻步。全球區域經濟正加速整合中,台灣若缺席,開放腳步受阻,競爭力將大幅流失。二○一五年將成為台灣「大限」年?這樣的預言並非危言聳聽!許多台灣人聽起來生硬的區域經濟整合名詞,極有可能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包括TPP,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

RCEP ,東協加六的擴大版,以東協為主,但是幾乎已經納入從印度到紐西蘭的絕大多數亞洲國家;以及TTIP,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此刻正在如火如荼地談判中。其中RCEP與TPP對台灣最關鍵,關鍵年都是二○一五年。RCEP的十六個會員國將於年底完成談判,而TPP參加國正積極爭取今年第一季完成談判、同年生效。另外,韓國與大陸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極可能簽署。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FTA均大勢底定,台灣仍不能加入下一輪的談判名單,恐怕經濟將出現嚴重的危機。目前二十四個APEC(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當中,只有兩個未加入TPP或RCEP,一個是R.O.C.(台灣),一個是P.N.G.(P a p u aN e w G u i n e a,巴布亞新幾內亞)。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由於多國貿易談判很難推動WTO,過去十多年來,全球早已興起國對國的雙邊或區域整合的FTA。假設我們的產品跟韓國差不多,但韓國的貨三天就通關,台灣卻要等兩個禮拜,等到入關後,原有的市場都已經滿了,要賣給誰?服貿沒通過,台灣產業只會更辛苦!勞方必須顧全大局,免得老闆倒掉了,連一塊錢都賺不到。

不能變成第二個烏克蘭台灣沒有分裂的本錢

郭:從專業角度談談產業界如何因應?尤其,服務業占台灣就業人口六成、GDP七成,說是生命線毫不為過,現在正處於台灣未來榮枯的關鍵。如何澄清年輕人的疑慮,更增加一些信心。

張:不只服務業,我認為台灣九成以上產業都很有競爭力。全世界的趨勢,都是愈來愈開放,服貿是「不得不的過程,非走不可的路」,因為我們若不跟中國大陸談,就無法跟其他國家談FTA。何況「服貿」後面,還有「貨貿」,台灣採取不開放政策,五年內就會F i n i s h!(結束),直接消失在國際經濟版圖上。尤其,服貿不過,RCEP和TPP更不可能過,這兩者牽涉的範圍,比服貿大太多了。我認為服貿對台灣九成以上產業都是正面的,不能因為那一成受傷產業,放棄那九成的受益產業。世界經濟走向國際化,政府需要輔導、幫助受傷的產業,但也不能因為受傷產業,就讓整個產業裹足不前。台灣是島國經濟,要與世界接軌,就一定要參與區域性的貿易協定,開放後,大陸飯店業來台灣投資,我不怕,因為我們早已經與全世界在競爭了。疑慮反而在於,台灣開放的項目不多,應該要多一些競爭性,對產業的發展才是好的。引用「雙城記」的名言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這是黑暗的季節,也是光明的季節。」是愚昧還是明智?要懷疑還是信任?這不但取決於政府,也取決於人民。回想我一九七八年回國,翌年中美斷交,當時我也是年輕人,儘管前途未卜、變數也多,我卻不曾徬徨迷惑,一心只想,要怎麼做才能讓國家更進步,如何解決事情,不會特別質疑政府要怎樣。看到學生占領立法院,我很傷心,因為學生沒有看清楚台灣的處境與產業的現況,一味反對只是增加台灣國際化的風險。未來是年輕人的天下,得靠自己打拚,台灣不能變成第二個烏克蘭,我們並沒有分裂的本錢!


反服貿懶人包 誤解大

郭:太陽花學運學生也許不是反服貿,而是反違背「程序正義」。而這,是否違反國際慣例?服貿簽訂不對等對台灣是否造成威脅?逐條審查、對於未來推動經濟有何影響?

葉:服貿的前身是ECFA,二○一○年簽訂,陸續談判了三年,直到二○一三年六月簽署服貿,送到立法院已九個月,期間共舉辦二十場的公聽會,包括國民黨八場、民進黨八場及立委四場,直到今年三月十日結束。所謂「程序正義」,不在於那三十秒,而是過去已有非常久的審查過程,只因反對黨阻撓,以致無法進入實質討論。若少數民意可用杯葛方式讓多數無法表決,這就不是民主政治,才是反民主的最大危機。如果要講「不對等」,應該是我們對大陸不對等,在兩岸服貿談判的結果,台灣是以已開發國家加入,所以對全世界外資大幅度WTO開放,目前我們對陸資開放是有限度的,這次為了談服貿協議,才稍微對大陸開放,而大陸對台灣服務業就開放八十項,遠超過他們在開放六十四項產業的待遇,WTO因此台灣在服貿中是占優勢的。國人擔心大陸企業太大,台灣太小,會被吃掉?「G o o g l e來台大家都不怕,為甚麼我們要害怕阿里巴巴?」中國的電子商務產業再大有比G o o g l e、微軟、A p p l e大嗎?

以台灣最近剛與新加坡、紐西蘭簽訂FTA、台日投資保障協議案例說明,試問大眾有哪一個大家知道詳細內容?所有外貿談判,都是由行政機關主導,再送往立法院審查,過程都沒有黑箱作業的問題。若一開始就廣泛做徵詢,就無法理性公平做談判,所以事前要保密的展開行動,待私下探詢、接觸相關產業,了解其接受度與造成的影響後,才到談判桌上。之前過程勢必不能公開,談判後勢必需要公開,何來黑箱疑慮?服貿在立院備查的九個月過程,所有的條文詳細公布於網頁中,國貿局還把二十場公聽會辦到東吳大學,包括現在網路上反服貿「懶人包」所質疑的問題,資料內容都有詳細解說,但當時學生都沒有關注,這非常諷刺。

從小池塘游向大海洋為什麼要反對?

郭:目前的僵局如何解套?政府對於服貿做了各種說帖,為何民眾無感?

卓:服貿若不過,台灣就無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或是東協區域廣泛夥伴RCEP,台灣對外經貿活動沒有只侷限於中國大陸,是「同時走向世界」的。政府簽署服貿協議沒有黑箱作業,在民國一百年開始就與各主管機關、業界溝通,雖因保密原則不能對外公開,但對業界的說明也已進行上百次、立院專案報告三次。開放陸資以來,政府建立嚴謹的管理機制,過去四年多開放經驗,也沒有出現陸資壟斷問題,未來也會做好管理,並且研擬相關計畫,協助中小企業爭取商機,政府沒有忽略社會衝擊。台灣是少有國家中高度依賴外貿,否則沒有經濟與未來。現在多數國家都在簽署多邊或雙邊優惠待遇的貿易協定。韓國美國與歐盟的協定通過,輸往其國家的產品多,取代了台灣的優勢。服貿協議就是「敲門磚」。如果有百分之九十受益,百分之十受害,我們應如何抉擇?可能受害的部分,政府自有責任降到最低,如已編九百多億輔導業者,有一定的補救機制在。必須強調的是,國內的勞工就業機會,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為我們並沒有開放中國勞工進來。服貿協議替年輕人創造與爭取機會,有更多舞台揮灑。台灣服務業占優勢,只在小市場競爭,薪水高不起來;中國市場大,一旦有更多服務業到中國發展,就會需要更多台灣人,並能提供國內青年更好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服貿會讓他們不只領二十二K,年輕人因此不會只困在小池塘裡頭,可以到大海洋發展,是非常好的機會,為什麼要反對呢?(系列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