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部落人口外流,產業沒落,出生於太麻里鄉香蘭村的拉勞蘭部落的林建中,深感是該回部落的時候,在此一情境驅使下,於二○○五年從台北市返回部落,為故鄉從事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企圖營造故鄉特色產業,讓部落青年返鄉。
後來在有機農業推展下,林建中更成立了「小米工坊」產銷班,並建立有機學習中心,希望為青年創造就業機會,建構部落有機農業文化復興。
林建中說,有感於部落人口外流,部落文化逐漸式微,更憂心下一代對部落及產業文化,因人口外移而斷層,於是頂著高學歷放棄高中教職回到故鄉,盼為故鄉留下人才,並開始宣傳故鄉之美,透過導覽方式讓每一位來客深入部落踏查、影像記錄、部落青年教育,甚至是學童的課後輔導,都要讓部落人文透過教育傳承下去。
他透過部落傳統農業,加上地理學碩士學歷,將故鄉的土地細細道出故鄉的地景與自然農法的珍貴性,透過地方資源,如教會、農政單位,並結合南部四個原住民鄉的魯凱族和排灣族的族群,希望透過有機農業的發展,讓在地原住民部落再生,更希望旅居在都市的部落青年返鄉效力,進而自我認同。
由於山坡地導水快,加上過濾效果佳,有機農業的推展在較無汙染的偏鄉部落最適宜,於是林建中抓緊此一地理優勢推展有機農業。
首先,他以在地自然農法進行耕作,在使用器皿上也都用零汙染方式,如:廢棄的木材起大灶升火,並用稻草或月桃葉做繩索。他強調,有機不是口號,就是要力行在生活中。
由於,小米是原住民重要歲時傳統作物,因此希望建構小米成為太麻里的產業特色之一,目前有些年輕一輩的族人,不知小米種類就有二十六種,這是令人擔心的事。
林建中首先在太麻里復育小米田,作為拉勞蘭主要推展有機作物,更希望小米是代表台東南部黃金海岸的原住民「黃金之米」。
他說,小米在原住民心中是傳統習俗的必需品,部落族群任何歲時祭典都會用到它,如今「小米祭」若沒有小米,那豈不是大笑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