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泯惠(左)與同修迎著春暖,漾起佛前一朵蓮花,將企業榮耀歸給大師。圖/符芝瑛
文/記者李碧華
青山綠水環繞下,群塔在梵音中矗立,心寧而神靜。蔡泯惠迎著春暖從台南來佛光山參加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會議,那隨喜的心,漾起佛前一朵蓮花,「學佛事,讀佛經,讓追求完美,容易緊張的我,足以從容應付千頭萬緒的事務。」與同修在台南共創營造事業有成,她將榮耀歸給星雲大師。
跟大師學到的第一個功課是「珍惜信用」,不但為自己增添資本,也是在成就別人的好事,在賺賠間遇到周轉困頓時,總在萬分驚險中度過,經常在時空軌道上疲奔,在身體勞累中硬挺。「為了不願退票,不知歷經多少艱辛困苦,但也從辦事當中增長了許多智慧,這未嘗不是人生一得,所以還是無怨無悔的付出一切。」老二哲學也是從大師講經論道中深受啟發。蔡泯惠說,只要有機會為眾謀福,不必計較你我,甚至在幕後默默工作也很好,重要的是大家是否有一份為教為眾的共識,「悠遊老二的天地,自得其樂,安於做好老二的本分,在承上啟下當中得到無限的滿足。」她深覺,自尊、謙虛都是老二應具的特質。如果想要展現成功的人生,必得先從「老二」做起,不強出頭而隨緣、隨分。如果能在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在努力工作中,實現自我,那麼不管現在或將來是否當上別人的「老大」,至少你己經做了自己的主人。
很多人問大師說:「是什麼力量,使得您橫逆阻難下,還能屢仆屢起永不灰心?」大師總說:因為很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動,因此呈現在人心的世界,永遠都充滿著光明美好,進而鼓舞他不斷向前邁進。感動不僅是彼此心意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
沒錯,佛陀發願度生,乃至在因地修行時為半句真理而甘願墜亡,為救護餓虎而寧捨身命,就是因為「感動」。蔡泯惠了悟,有了感動,就能心甘情願;有了感動,就能不怨;感動是最美的世界,令人不悔。「所以時時感動的人,永遠知足常樂,精進不懈,而不知感動的人,往往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與真理相應,也無法和大眾快樂相處。」蔡泯惠更從佛經中學到,世事都是「一半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陸地一半、河海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貧窮一半、富有一半,…隨著時移世遷,「一半一半」雖然互有消長,卻無法全然統治。就因為如此,人生才有無限希望,「所謂天妒英才、紅顏薄命,一半的世界看似不圓滿,其實正是人間最美好的獻禮。」蔡泯惠總抱持歡喜心去看待。因為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能虛懷若谷,努力精進;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蔡泯惠提起,多年前,有家雜誌社索借大師百萬元,並撰文毀謗,弟子無不主張筆伐聲討,建議訴諸法律。當時大師和緩說:「別人對我們的禮遇尊重,不是當然的,所以我們應該湧泉以報,受到傷害打擊時,則應該認為這是當然的,因為父母生養我,師長教育我,社會成就我,國家保護我,平時我們就擁有這麼多好因好緣,相對而言,一些突如其來的挫折與逆境,正可以考驗氣度,可以豐富我們的內涵。」
一切皆當然耳
蔡泯惠深悟,人海浮沈,受苦受難、委曲冤枉都是當然的,這個世間上,給人歡喜,給人信心,也都是「當然的」,只有抱定這種決心,才能夠不計得失,無視榮辱,盡其在我,為所當為,一切皆「當然」耳。
她說,行善不辭涓滴,而且就在當下。「感謝《人間福報》,讓自己再一次溫習大師的智慧法語。」心靈和健康和諧統一,在家庭與事業上都要求自己做一個好舵手來掌握方向,將正確的選擇深入生活的每個細節。
時時提醒自己 即使沒錢 也可給別人5樣東西
顏施,即微笑處事。2.言施,多說鼓勵、讚美和安慰別人的話。3.心施,敞開心扉對人誠懇。4.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給予別人。5.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