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種茶才是我們茶農的根本。」在福建省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永福鎮的一家茶葉門店裡,幾個從台灣過去的年輕人正聚在一起談論著種茶製茶事宜。他們被稱為「台二代」,大多是「九○後」,是跟隨著到此種植高山茶的父母來到永福的。
永福,因有著與台灣阿里山相似的地理環境,被台灣的茶農相中並譽為「大陸阿里山」。上世紀末以來,一波波台商台農陸續到此種植高山茶,迄今已有六十家台資企業入駐漳平台農創業園,其中高山茶企業四十九家。
隨著事業的不斷發展,這些台商台農的下一代也紛紛前進永福,協助甚至是接手父輩的茶業。據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統計,已有近二十名「台二代」在永福生活、就業與創業。
十年奮鬥見證大變化
楊?安、張珆菁和林俊男就是永福「台二代」接手父業的典型。
楊?安的父親楊瑞騰二○○五年到永福,創辦九德農場,成為永福唯一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企。在台灣高職畢業後,楊?安跟隨父親到大陸,先後在福建漳州的天福茶學院(即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福建農林大學進修與茶葉相關的課程。二十四歲的他,如今算已接手父親的事業,還成為了大陸的國家級「高級評茶員」,這在同齡人中是極少見的。
「如果不是接受了茶葉方面的教育,我根本不敢在接觸茶葉才兩年就接班。」有了理論基礎的楊?安,還經常虛心向農場裡的師傅學習種茶、製茶、品茶的技術。
張珆菁的父親張梓平早期就到永福創業,妻子與三個子女都跟著他到大陸。
「會計、發票、銷售、認證材料的準備,什麼事都做。」一般「九○後」女孩大多比較嬌氣,而正值青春年華的張珆菁卻能靜下心來在沒有網路的「山上」替父親打理生意上的諸多事務。
「家裡需要我,我就來了。」張珆菁讀高職旅遊觀光科,為了家裡的生意,放棄自己喜歡的行業到大陸,在天福茶學院接受了三年的教育。生性活潑開朗的她,如今已經慢慢習慣了山居生活。
「八○後」的林俊男在永福的「台二代」中可謂是「老資格」了。
二○
○三年,他到永福幫忙父親時,「這裡完全是鄉下,全是土路。」十年過去了,林俊男一直感慨「變化太大了。」林俊男說,身邊的親戚、朋友當初都「唱衰」他到大陸的決定。如今,擁有六百畝茶園的他家已成為很多朋友羨慕的對象,「台灣地少,永福占地最少的茶企都可能是台灣最大的。」
適應能力較上一代強
「台二代」也為永福的台灣企業注入新血。帶著新理念的同時,與父輩在經營理念上有時難免衝突。
「父輩們的想法比較傳統保守,接受新事物比較慢。」在網路時代長大的林俊男對電子商務十分看好,因此希望利用虛擬商店進行茶葉銷售,而父親則堅持傳統的「一對一」銷售方式。「最終父親妥協了,兩種銷售渠道(管道)並進。」在大陸種茶獲得成功的父輩多已扎根永福,台二代如今也把大陸當成了家。「大部分時間都在大陸,回台灣反而變成去玩。」林俊男已在大陸成家立業,娶了個大陸媳婦,育有一兒一女。
楊?安、張珆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強,很快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圈。楊?安在大陸結交了不少朋友,語言、通訊工具也都「大陸化」了,張珆菁則毫不諱言自己的茶農身分。「他們是新型職業農民。」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水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永福的台二代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技術、有文憑、有知識,已不再是傳統定義上的農民。
去年十二月,台灣第一家紙箱王創意園落戶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創意園裡結合了福州三坊七巷各個景點,打造一個夢幻的紙世界。圖為民眾體驗紙製木馬。 圖/中新社上圖╱「六年級」的黃致陽生於台北,九○年代旅居紐約,二○○六年移居北京,今年三月他的《工‧課》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度舉辦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個人大展。
下圖╱黃致陽在創作上,以水墨繪畫,裝置、雕塑、影像等藝術媒介來表達個人對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的文化思辯。 圖/中新社上圖╱陳逸晉將長期觀察孩子的心得,以中華傳統的十二生肖為原型,加入色彩明麗、動態十足表情的角色,畫出《衛生、安全教育動漫》,教導孩子日常生活衛生、安全小常識,圖為陳逸晉到廈門為學生講述漫畫內容。 下圖╱陳逸晉的動漫作品在廈門檳榔小學校園展出,學校希望透過台灣的動漫創意,突破校園傳統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笑聲中,邊看邊學,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讀書習慣。 圖/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