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日清明節就快到了,「清明」是唯一兼具節日的節氣,它的人文底蘊可以說非常深厚,也與許多歷史名人有關呢!且來看看它的名人網有那些:
大禹。他是歷史上第一個跟清明扯上關係的古代聖王。不過,那時還沒有這個節日,只是剛剛有了「清明」這個語彙。傳說,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來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晉文公和介子推。此二人與清明節的起源有關。晉文公重耳沒登基前在各國流亡,有一次餓暈了,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烤熟送給重耳吃,重耳很感動。晉文公回晉國主政,大賞群臣,忘了介子推,有人鳴不平,晉文公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出仕,背著老母躲進綿山。有人出餿主意,讓晉文公放火燒山,結果柳樹下燒死了介家母子。晉文公難過之餘將這天定為「寒食節」,規定每年這天禁煙火,只吃冷食;次年晉文公去祭奠,發現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之後又把當天定為「清明節」。
落下閎。漢武帝時期的落下閎,首度將二十四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也和這位天文學家有了關聯。
唐太宗、唐玄宗。唐朝皇帝似乎跟清明節特別有緣。相傳唐太宗曾送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這和清明插柳戴柳的習俗有關。而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後接著就是清明,日子相近,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杜牧。晚唐詩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詩傳誦千古,就連小小的孩童都會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雖然有學者考證此詩不是杜牧所寫,但此詩清新自然,跟小杜的風格暗合,如是偽托,那麼這位山寨詩人水平也是很高哩!
韓翃。韓翃是唐代著名大歷十才子之一,他也有首清明詩很出名,不過此詩不叫〈清明〉,而叫〈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德宗很欣賞這首詩,便欽點韓翃為駕部郎中知制誥,時有兩個韓翃,下屬問是哪個,德宗親書此詩,說「與此韓翃」。
張擇端。張擇端是北宋著名畫家,他的〈清明上河圖〉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描繪當時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不過,也有專家論證說清明只是頌聖,說白了就是拍皇帝馬屁,不是描繪清明節景象。孰是孰非,至今還沒定論。
蔣介石、麥克阿瑟、阿倫‧金斯堡等。雖然這些名人的國籍、職業、地位皆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逝世於四月五日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