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要評論服貿協議引起空前風暴後的是非曲直,很多台灣人內心都煎熬不已。是同情以捍衛民主為目的占據立法院的學生?還是支持不能讓台灣邊緣化的馬政府?是支持台灣自己決定自己命運?還是支持與中國共同來決定台灣未來?是閉門迴避外來的競爭?還是該抬頭勇敢走向全球化?
服貿本身不是非黑即白的東西,全世界自由貿易的往來也從不是全拿和全給。
但是當小國遇上大國,而且是一個曾經不排除以武力統一台灣的大國,台灣的防衛甚至過度防衛就出現了。
近十年來台灣內部貧富懸殊的加劇,GDP上升緩慢,薪水工資的長期停滯,年輕人失業率的高企,是一個鐵錚錚的事實。當台灣年輕人在電視螢光幕上每日看到全球化趨勢下,歐洲、亞洲到北非的年輕人因失業進行的示威抗議流血畫面,心中必有所感!
再加上台灣內部還長期有著一個「逢中必反」的民進黨,年輕孩子對兩岸貿易自由化的恐懼和抗拒,變成自然的結果。而俄羅斯不顧全世界反對,快速粗魯的併吞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也讓年輕人產生聯想。
論者很容易發現:大致這一波學運當中反對服貿的年輕人都是過去時日中反對馬英九最激烈的一群,而支持服貿的民眾就是支持馬英九兩岸政策的那一群。
當馬英九總統的普遍支持率只有百分之十上下時,服貿協議的命運可知一斑。
而馬先生和國民黨求功心切,在立法院便宜行事,3.18學運的產生自不能以一句「不懂事的年輕暴民」概括形容。
從3.18到3.30,台灣社會活生生被撕裂。但3.30凱道的集會結果,讓筆者對台灣基本的民主和法治感到欣慰。當天集會依法申請、依法結束、數十萬參與者乾淨退場,幾位學生領袖的領導指揮能力通過考驗。
眼前看來,占據立法院行動一時還難以落幕,但其中不是沒有若干契機。
一、這一波學運,不像很多其他國家動輒在鎮壓中有軍警和示威者死亡,證明台灣社會相對理性平和;
二、對岸具體看到了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尤其台灣年輕人對中國的想法,北京應學會對這樣的多元化表示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馬總統願意與學生對談,並接受了學生四條件中大部分條件,社會看到政府的讓步和誠意,對學生長期癱瘓立院,社會逐漸會感到不耐;
四、3.30凱道集會後的一家媒體民調顯示:反對服貿者固然有百分之四十二,贊成的還是有百分之三十五,政府不是沒有機會;
五、因為學生占據立法院,讓兩岸服貿協議的攻防成為國際注目新聞,相對於大陸,對台灣是正面的國際宣傳機會;
最後,馬政府先前高估了國民黨在立院的實力,低估了社會對兩岸服貿的疑慮,
現在,只能以最大的耐心和繼續的誠意與反對者溝通,這是這個年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