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昆蟲跳不起來,代表聽不見?

文/黃俊儒 圖/姜炫煥 |2014.03.30
1478觀看次
字級
圖/姜炫煥
作者 黃俊儒 圖/姜炫煥

文/黃俊儒  圖/姜炫煥

科學能夠在近代社會中獲得光環及關注,很大的因素是它十分特殊的「方法」。為了一窺這些方法背後的奧祕,甚至有一個稱為「科學哲學」的學術領域,努力從各種科學研究的案例中,歸納出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有一套固定的規則可循。

在這些研究的學者當中,有人認為科學確實有十分嚴格的歸納及演繹的規則;有人認為科學方法的主要關鍵在於具有經驗基礎,也就是用能夠被看得見的事實來證明;有人認為真正的科學不是能被證實,而是能夠被推翻(否證),如果永遠不能被推翻,就變成宗教;有人認為這些科學內部的抽象運作規則都不是科學方法的最關鍵成因,科學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擁有一群死忠、打死不退,而且共享一套語言及邏輯的成員,因為只有這種幾近於「效忠」的精神才可能如此專注進行一項科學研究;有人甚至認為,不要把科學過度神話了,科學方法其實就是「怎樣做都可以」(anything goes)。

科學的豐富及奧祕,難以透過單一的說法一以貫之,即便在第一線研究的科學家,恐怕都很難為「科學方法」講述一套完整的故事。那麼媒體又怎麼可以如此輕易、簡化、立即連結出各種因素之間的數據或是因果關係呢?

曾經有一個科學研究的推理趣聞是這樣說的:有一位教授想研究一隻不知名昆蟲的特質,他在昆蟲面前拍一下手,昆蟲就跳一下;於是教授就摘掉昆蟲的一對前腳,之後再拍一下手,昆蟲還是跳一下;於是教授就再摘掉昆蟲的一對後腳,同樣再拍一下,這一次昆蟲就不跳了。於是教授得到了這一次實驗的結論:「昆蟲在失去四條腿的狀況下,聽覺也會同時喪失。」這種啼笑皆非的結果,不就是我們的科學新聞因為研究結果的關係錯置而經常上演的戲碼嗎?

一般民眾不是科學哲學專家,所以無須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大道理來判定科學結果的妥適性。但是用「排除法」總可以吧!民眾只需要在隨手可及的各種科學新聞訊息中,時常讓自己判斷「什麼不是好的科學方法」、「什麼不是好的關係推理」,理應就可以杜絕許多光怪陸離的科學研究報導。

這當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它需要在各種場合好好練習,才能參透媒體為了搶時效所造成的關係錯置或推理謬誤。民眾得相信「有練有保庇」,才能拒絕媒體的數據性民粹、數據黑箱及亂拉因果關係的渲染,否則只能一次次地看科學爭議事件爆發、轉移、消失,再爆發。

(摘自《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時報出版)

黃俊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現任中正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專長是科學教育、科學傳播、公眾科學理解、科技社會研究。曾獲教育部第一屆(96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