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強調,台灣對外銷依存度七成,全世界都在簽,只有台灣不簽,台灣沒有那個條件。台灣外銷依存度高,且台灣以出口亞洲為主,政府應積極簽定服貿,萬一未來台灣若真被邊緣化,民眾薪水可能還要從二十二K變成十五K。李志村表示,有教授說企業多付一些關稅沒什麼,但是對台灣大部分企業來說,都是屬於薄利外銷,要多付這些小額關稅,其實台灣外銷企業就無法生存了。
李志村坦言,自從韓國跟東協、歐盟和美國簽訂相關貿易協定後,目前台塑營運情況已受影響,尤其是東協和中國簽定FTA(自由貿易協定)後,很多東南亞的石化業都銷售至中國,所受衝擊更是嚴重。
李志村強調:「台灣沒有那個條件,中國經濟成長率將超過美國,且跟台灣是用同樣語言,中國市場對台灣很重要,為什麼要放棄?反對服貿協議的運動是莫名其妙。」
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等五十二個工商團體代表以「相忍為國、冷靜對話、凝聚共識、發展國家經濟」回應反服貿抗爭。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認為結不是這麼難解,「原點就在那邊,一切從頭來過就好了。」世界經濟像大病初癒,還沒完全康復,台灣禁不起摧殘,台灣擁有的優勢已經不多,不能讓僅有的優勢再消失。
許勝雄表示,南韓也曾因自由貿易協定,引發國內抗爭,但南韓努力透過戲劇、文化等各式機制,塑造「偉大韓國」的形象,台灣卻是「所有的人,都在塑造一個非常糟糕的台灣!」
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張安平指出,政府對外協商的透明度要更高,不過抗爭行動,已傷害了台灣的民主,以及國際對台灣工商業的信心和支持。
張安平認為,台灣經濟應更開放,雖然開放當中,一定會有產業受到傷害,但不能因為有產業會受傷就不開放,政府可透過輔導機制,強化這些產業的競爭力。他強調,服貿對台灣九成以上產業,可帶來正面幫助,「不能因那一成受傷產業,放棄九成受助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