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程恭讓教授 人間佛教的弘揚

妙熙 |2014.03.08
3798觀看次
字級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程恭讓。
 畫中人物左起為太虛大師、星雲大師、印光大師。

 文/妙熙 圖/香海文化提供,游智光(Jack Yu)繪

 三月初春清晨,寒流來訪,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程恭讓教授剛剛用過早點,已端坐案前,接受本報採訪。雖氣溫驟降十度,教授不感覺冷,反而覺得台灣的氣候很舒適。

 程恭讓教授來台從事學術交流,已超過十五年,熟稔台灣文化,尤其精準掌握傳統中華文化與當代佛教發展的脈絡。以下,他從這幾個角度來理解人間佛教。

 中華文化的共通特質

 程教授長久觀察研究中華文化,發現從古代到現代,從大陸到台灣,縱然時空跨度很大,但共通的精神價值卻一脈相承。如「敬天法祖」,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對祖先血緣的尊重;以及「崇尚德行」,注重現實世間的「人間情懷」等,都是這些基本的價值。

 從歷史演進來看,中華文化是不斷發展的過程,不能只以儒家、道家或佛教一家概括。秦漢之前,以儒家、道家為主;兩漢之際,印度佛教傳入,民間道教信仰發展,儒道佛同時存在;唐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入,至今歷千年之久,也當然屬於傳統文化。

 再者,中華文化有「精英」與「大眾」二個層面,諸子百家、佛教藏經等較多屬精英階層的文化,但唐宋之後愈來愈興起的民間信仰與崇拜等,則屬於大眾層面。因此,今天談中華文化,不能以某一單純思想,或某一階層思想來思考,應該更廣闊的來理解。

 佛教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至於有關「佛教融入中華文化 」的問題,程教授提出時空的關鍵點,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經過三到五百年發展,進入魏晉南北朝政治秩序嚴重解體的時代,社會人心動亂痛苦,佛教提供了很大的心靈安慰,彌勒信仰、淨土信仰也因此流行,而著重善惡報應的因果觀念也同時深入,重新建構了人心的價值秩序。

 佛教進入中國,也同時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周邊民族紛紛進入中原,他們先接受的常常是佛教。佛教和平思想能化戾氣為祥和,無形中化解了民族間的衝突紛爭,為中華民族大融合奠定了相當好的溝通基礎。

 傳統中華文化較注重視現世關懷,如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焉知鬼」,不強調討論死後鬼神問題,如此若久思惟必局限,而佛教十方世界、無盡國土、六道輪迴等哲學思惟,開闊了宇宙人生問題的思考,幫助突破我們的思維局限。

 佛教力量已深入民間

 當被問及文化大革命的問題時,程教授感慨地說,「文革所帶來的負面性,遠遠大於正面的影響。」這已是大陸學界普遍的共識,政府也曾正面回應「文革是一場災難」。大陸社會各界,也一直對文革進行反省。

 文革對知識、文化、信仰,包括佛教等破壞嚴重。文革破壞最嚴重的是初期那幾年,但對弘傳二千多年的佛教來說,並不會因此消滅殆盡。近年來,中國大陸的佛教露出復甦的曙光,佛像愈造愈大,寺院也大多重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教信仰力量真的是深耕民間。

 舉例來說,大陸有三億農民工在農村與城市間穿梭,他們屬於低層,收入較少,生活艱難,但農民工表現出的克制與忍耐精神,往往令人驚嘆。如每年的春運,是地表上最大的人口遷移,讓他們非要返鄉的動力,來自敬天法祖的觀念,也與佛教的影響有關。

 習近平讀百年佛緣

 近來,中國最熱的書,莫過於星雲大師的《百年佛緣》。程教授由此看出,兩岸關係的積極互動有了良機。

 他說,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是充滿人間現世關懷的運動,而當今兩岸間最重要的是「和平」,大師長期致力於兩岸和平,大陸三任主席從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接見大師,都表現了中國大陸整體社會對大師的尊敬。

 大師的著作在大陸很流行,很多人可能尚未讀過佛經,但都看過大師的著作,大師的語言貼近大眾,文字優美,深入淺出。尤其是《百年佛緣》套書,在大陸引起一股熱浪。

 《百年佛緣》是跨時代的巨作,大師近九十年的人生閱歷,用口述歷史來記錄他經歷的人和事,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現代史,也是中國佛教近現代發展的自我反思。裡頭充滿了人生智慧,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憶錄,也不是純粹的佛教理論著作,而是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經驗結晶。未來,勢必引起兩岸讀書人更大的關注與回響。

 人間佛教的卓越導師

 星雲大師在焦山佛學院讀書時,當時的中國江浙一帶,興盛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改革思潮。大師在學生階段積極吸收了太虛大師的改革思想。當他渡海來到台灣時,已帶著人間佛教的思想種子。

 太虛大師指出了人間佛教的方向,卻仍有很多無法解決的課題,包括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的關係,人間佛教如何回應現代社會等等。太虛大師是思想型人物,理論尚未經過驗證。太虛大師晚年也承認,佛教改革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其實踐力不夠。

 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豐富人間佛教理念,進而指導佛教的改革,是星雲大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相較於與同輩人,星雲大師探索時間最久,用功最勤,關懷最持續,思想更開闊,所以他取得的成就也最卓越。可以說,星雲大師完善了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程恭讓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星雲大師是二十世紀後半期推動人間佛教不遺餘力,成就特別卓越的人間佛教導師。」

 理論完整實踐徹底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程教授觀察有兩個重要核心,一是建立以人為本的眾生觀,初期來台的法師都闡述這一理念,只有星雲大師講的最清晰。

 二是人間佛教的社會性,傳統佛教較著重生命個體的改造,但人間佛教著重推動社會共業的改造,大師用幾十年的努力,創建人間佛教的社會組織,推動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都是在改造共業,建立人間淨土。可以說,大師是比前人,或同時代的人,在人間佛教理論上更自覺,在人間佛教實踐上更徹底。

 走到基層開花結果

 程恭讓教授引用著名學者賴永海先生的說法:「星雲大師是二十世紀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認為,這句話最公正客觀。

 從歷史來說,太虛大師給出了人間佛教的方向,因時代條件不足,理論未經驗證,加上實踐薄弱,未能發揮。

 台灣五○年代以來,一批大陸來的僧人弘揚人生佛教,其中慈航法師是最早接受太虛大師思想感召的來台大陸僧人,他早年在東南亞就開始弘揚人間佛教。

 某個層面上,程教授認為慈航法師是太虛大師過渡到星雲大師的人物,其他如東初法師、印順導師,也都受到太虛大師的思想啟蒙。

 台灣從五○年代之後的人間佛教實踐之路,是要走到基層社會,生根開花結果,這方面,星雲大師可說做的最徹底。

 當然,除了佛光山,台灣也有很多其他僧團走同樣的道路,共同推動人間佛教的落實。

 世界變遷中佛教的課題

 目前,程恭讓教授觀察到人間佛教發展上的瓶頸,有三點:

 一、全球信仰佛教的人數只有五億人,與其他世界宗教相比是偏少的。漢傳佛教在歷史上有兩次大型的國際弘揚,一是從漢地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另一次是二十世紀佛教弘傳到全世界,如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未來,佛教的教化對世界的影響,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二、人間佛教經百年來的發展,現在到了對百年經驗做總結、提升與新突破的時刻,然而人間佛教推動的社會運動,是學者所不熟悉的,因此教授認為僧團應該在這方面更加關注,自覺的把人間佛教經驗提升到理論層面,這部分佛光山已具備,可供學者研究。

 三、兩岸正面臨時代變革,與環境教養不同的新世代,如何面對新生代的人群,佛教如何迎向未來,都是佛教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