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每顆腫瘤細胞中都有一顆「幹細胞」,負責癌細胞的成長與分化,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率領的研究團隊經過六年研究,成功發現肺癌幹細胞的培養模式,即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未來可望開發疫苗或藥物針對癌症幹細胞,提高病患存活率。
楊泮池表示,醫學界發現肺癌死亡無男女性別差異,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有很多並不抽菸。為了解開謎團,研究團隊花六年時間,發現腫瘤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可透過「旁泌素」機制促進癌細胞生長。
他表示,癌症治療研究到目前為止,面臨許多挫折與挑戰,特別是腫瘤的復發、轉移與抗藥性,經常導致治療失敗。關鍵在於腫瘤並非由單一細胞組成,其中存在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癌細胞,稱為癌幹細胞。
楊泮池說,一旦肺癌幹細胞可以體外培養,團隊就能進一步了解肺癌幹細胞的特性,找出完全去除肺癌幹細胞的方式,進而有助於開發新藥。目前研究團隊已經用體外培養的癌幹細胞篩選藥物,未來不排除將體外培養癌幹細胞的方式,應用到其他癌症治療研究。
負責實驗的台大醫學院腫瘤所博士生陳宛均說,培養癌細胞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透過病人癌細胞組織在體外培養更困難。這項研究用了六個人提供的檢體、花費六年時間研究後,才找出成功體外培養癌細胞的方式。正式論文於國外知名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