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春天無疑是最迷人的季節,我們單從它那絢爛繽紛的別名上就可以看出來。
春之別名有一部分跟數字有關。像「三春」,春天有三個月,古人把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合起來就是三春;還有「九春」,春天三個月有九十天,所以古人也稱九春,阮籍就曾有詩云:「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跟太陽有關的春天別名眾多,人們常說的就有「陽春、艷陽、陽季、青陽」等。為何如此呢?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甦,這時的陽光溫暖而不熾烈,人們的印象十分深刻,自然就把陽和春扯到了一起。北魏的張銑為上面阮籍那首詩作注解時就說:「春,陽也;陽數九,故云九春。」
第三部分春別名跟顏色有關。那春天應該是什麼顏色的呢?聰明的讀者朋友們,大概已經想到了,那就是綠色。古人一般把綠色稱為青色,這部分的春別名有「青春、青陽、青陸」等。古人將青和春聯繫在一起是有講究的,古人相信五行學說,春季跟「木」相匹配,而木的代表色就是青色,這樣青與春的搭配就非常合理了。
春與五行裡的木匹配,那麼跟草木有關的別稱也不少。例如:「芳春、花月、蘭時、望杏、杏花天、華節」等,這些詞的關鍵字都是草字頭或木字旁的。
春天和天文密不可分,春天的定義就是根據地球繞日運行而確認的,春別名也不例外。古代天文上有二十八宿,東方七宿很像條龍,就被稱為「青龍」,所以青龍也指東方。《隋書》裡講,太陽沿著黃道運行,行東陸就是春天,行北陸就是冬天。這就是指明了春季太陽所在方位,「東陸」就成了春季的代名詞。「東陸」和「青龍」意思基本一致,兩詞也就代表了春天;還有人稱春天為「東節」,這很可能是從東陸延伸出的意思。
春天如此美好,中國人從來就不吝惜用那些美麗的詞彙來形容它,如「淑節、昭節、韶節、泰春、良辰、遲日、軟節」等。想想這些美妙的字眼吧,讀者朋友,你們能否感覺到古人對春天的熱愛了呢?
最後,我們來單獨說說「發生」。發生,其實也是春天的別稱之一。發生的原意是萌發、滋長,植物萌發、滋長的季節當然就是春天了。
唐錢起〈春郊〉詩曰:「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舊唐書‧僖宗紀》裡說:「屬節變三陽,日當歲首,乃御正殿,爰命改元,況及發生,是宜在宥。」這兩處的發生就是春天之意;杜甫〈春夜喜雨〉詩裡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此處「發生」是出現的意思,不過也難說,杜詩聖是一語雙關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