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 陪孩子品味當下學習成果

文/塔瑪‧謙斯基 譯/何純芳 |2014.03.16
1816觀看次
字級
父母在陪孩子學習時,應鼓勵他們分享學習觀點和經驗,將其注意力導向當下學習過程。圖/曾學仁

文/塔瑪‧謙斯基 譯/何純芳

里昂是個聰明又有才華的青少年,他想要在各方面都表現卓越:音樂、運動、戲劇、學業,甚至烹飪。他最近告訴我,他對於自己所做的所有事都不滿意,包括所有表現及分數,因為他總是想做得更好。由某一方面來說,我很讚賞里昂如此具衝勁地追求完美;但由另一方面來說,我可以預見里昂的精力不久就會燃燒殆盡。

里昂要了解自己的潛力,就必須學會慢下來,慢慢品味他目前所有的成就,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完美胡蘿蔔。這麼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身體健康長壽,另一是為了孩子的自信心。

擺脫有條件式的快樂

班夏哈博士強調,努力目標不能只是延後快樂,譬如說:我現在選修這些高級課程好辛苦,但這些課程會讓我進好大學,進了好大學我就會快樂了;只要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就會很快樂;只要能升官,我就會很快樂。班夏哈博士稱這種說法為「達到目標就會快樂的謬誤」,重點完全放在目標的達成上,過程如何並不重要。

在這裡,父母的工作是將孩子導回眼前當下的自我滿足感,而不是在於計畫與努力達成更美好的未來。

現在回來講我的朋友里昂。我問他如果可以停下來欣賞一下自己努力達成的成就,事情會如何?他說怕一停下來他會變懶,變得洋洋得意,或更糟的是,會變得沒有企圖心。就像任何未經檢視的恐懼,里昂的這種恐懼之所以有力量控制他,是因為從來沒有被仔細探索挑戰過。

像里昂這樣的孩子需要的是細細回顧和評估他的成就,看自己學到了什麼,最享受哪一部分。與其等待那個光宗耀祖的日子來臨,他可以欣然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天。

該怎麼幫孩子由眼前的時刻中獲取自我滿足感?首先要做的是:不要傷害。仔細傾聽你如何和孩子說話,你是在心裡做一個孩子的成就加總表,還是對他們的經驗與觀點真心地感興趣?

不要將心思用在評估孩子的成就,要問更深入的問題,如:「你喜歡這份作業的哪部分?你從做這項功課中學到了什麼?這學期最有趣的作業是什麼?你為什麼覺得有趣?」

如果要孩子發展出對學習持久的興趣,在和孩子的互動中就要強調它。(摘自《每天存一點好情緒,陪孩子練習不悲觀》,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塔瑪‧謙斯基(T a m a r E.C h a n s k y,P h.D.)

兒童及成人強迫症與焦慮症中心負責人,於天普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賓州醫院完成實習訓練後取得美國心理醫師執照。謙斯基博士致力於幫助因強迫症、焦慮症及憂鬱症受苦的兒童、青少年及家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